甘肃日报
2018年10月28日
第02版:要闻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坚守西部 直面挑战

——记兰州大学教授张浩力

    本报记者 李欣瑶

    从兰州大学毕业,到国外大学深造,在英国牛津大学工作,又回到兰州大学进行研究。兰州大学教授张浩力说,选择西部工作意味着更多的挑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但是同时也意味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剪不断的情缘

    张浩力祖籍浙江,出生在河北石家庄。他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到300公里以外的北京去上大学。1986年,张浩力跟随父母从石家庄来到兰州,从此与兰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浩力的大学时光在兰州大学度过,读博士时,他成为兰州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如愿来到北京大学求学。

    博士毕业时,张浩力选择了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工作继续提高自己。他先到英国的利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年又来到牛津大学工作。

    在英国的这段时间,张浩力接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纳米材料研究技术,也见证了中国的科研力量由弱到强,与国外逐渐缩小差距的过程。张浩力曾经去过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实验室博物馆中收藏着历年的实验室合影。2000年以前,实验室里几乎没有华人科学家的身影,为数不多的亚洲面孔多是日本和韩国学者。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中国学者来到英国。特别是在2003年以后,在牛津大学古老的校园与图书馆中,每天都可以见到中国学者与学生匆忙的身影。

    虽然在英国学习工作,但张浩力却在心里规划着自己的事业道路,回国发展的想法逐渐清晰。最初,他对回兰州大学有些犹豫,因为当时他所需要的研究手段,所熟悉的研究设备兰州大学还不具备。牛津大学的一些朋友也对他说,如果你回到兰州大学,出成果至少要晚5年。

    但是与兰州大学剪不断的情缘,让他回到了这个城市、这所大学。

    逆境开展科研

    回国后,张浩力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科研方向的选择。他说,他在国外从事的材料科学研究所需的科研条件在兰州都不具备,所以科研不可能走国外的老路,他要立足兰州大学的特色与优势,寻找一条有特色的创新之路。

    经过慎重考虑,张浩力选择了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作为主攻方向。他认为,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世界一流的有机合成实力,如果能发挥兰大的科研优势,把自己在材料领域的知识与兰大有机化学基础研究的优势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取得有机光电材料领域的创新。

    初到兰州大学工作,兰州地区的科研单位对于有机光电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手段不足,克服这个困难唯一办法就是走出去开展合作。最初几年,张浩力每年都要带上各种样品,到北京、上海,到英国、法国、美国,找各类实验室与其开展合作,共同挑战学术前沿。

    经过几年的努力,张浩力的课题组具备了能够进行有机光电材料信息表征与器件制备的基本条件,同时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科研平台,在单分子电子学、飞秒级超快光电过程研究领域走到了国际前沿。在他们的努力下,兰州有机光电材料研究从无到有,并逐步成为国内外认可的重要研究基地。

    坚持,让张浩力课题组有了越来越多的收获,并先后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等奖项。张浩力也于2015年获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随后又入选科技部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组部“万人计划”等。

    扎根西部大地

    来到兰州大学后,张浩力特别希望能够为甘肃地方经济发展出一把力。2010年前后,他与兰州大学的多位同事合作,围绕河西地区葡萄酒产业的葡萄皮籽开发开展了攻关。

    他们与武威一家企业合作,组织了产品研发团队,为企业量身定做了发展方案,提供了包括天然产物提取、化学工艺改进、市场营销等一揽子技术支持。2014年,该校企合作项目得到了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在项目开展期间,张浩力和科研团队帮助该企业从简单的原料提取工厂,发展成为一个原花青素提取与产品开发的产业基地。

    张浩力的课题组还积极与国防相关单位合作,围绕激光武器防护、海洋船舶防污等项目开展攻关。

    张浩力说,祖国辽阔的西部,有着很多发展机遇,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西部地区对科研人员需求和渴望,就是给科研人员最大的机遇。“我所在的兰州大学虽然地处西部,但我仍可以放眼世界、挑战未来,用自己的才华与汗水展现新时代科研人员的人生价值。”

2018-10-28 ——记兰州大学教授张浩力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1 1 甘肃日报 c91882.html 1 坚守西部 直面挑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