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0月12日
第10版:生活

●品读人生

厨房里的中庸之道

    齐如也

    《论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孟子》则说,君子远庖厨。我不知道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一厨房的矛盾的。

    自古以来,馋嘴的君子很多,亲自下厨的却很少。我想原因大概有三,一是诚如孟子所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心肠太软,干不了杀鸡宰牛的事;二是都学颜渊,君子固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装出一副君子样;三是好吃懒做。第三条原因虽然有些揭底的意思,但我想应该最接近人性本质。

    好吃懒做,这词用在君子身上有些扎眼,用在小人身上好像更为贴切些。在吃这件事上,君子小人,区别不是很大。孔夫子说,食色,性也。本性如此,分不得君子小人。

    其实,现在也一样,自称“吃货”的多,自称庖丁的少。吃是本性,好吃是由本性生出的欲望,在吃中享受,在吃中满足。做就不然。做,要练习,要付出,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还不一定有好结果。好吃,懒做,矛盾就此产生。

    今天服务业发达,城市生活的标志,就是把厨房交给市场。交给市场的好处就是解决懒做的问题。懒了几千年的君子小人,都心安理得地享受来自他人的美食服务。这种服务是付费的,正因为付费,将原本自我的付出转化成他人的付出,这样就能完全掩盖“懒”带来的道德批判。

    租用厨房,转嫁劳动,从表面上看起来解决了厨房中的永恒矛盾。其实,则不然。

    吃的欲望既是天生的,也是不断养成的。人天生会饿,会饿就得吃,这是本能的需求。可是随着成长,随着不断刺激,吃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强烈。吃饱吃好吃过瘾,吃出花样,吃出气魄,吃出文化,围绕吃的欲望就会无限膨胀。恰好,通过购买服务,将无限的欲望变成可能。真的是有多少钱,就能吃出多少欲望。有时候想想,欲望不强是因为钱不够多,而不是自己有多深的修行和多高的定力。

    如果是自己动手自己做,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反省,会有克制。懒惰是欲望的反作用力,正因为懒,就会用各种理由说服自己,少做、简单做或者不做,这样,欲望和懒惰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平衡。如此看,厨房既是满足欲望的,也是限制欲望的,厨房是一个绝佳的平衡器。

    有了这种本质上的平衡,亲自操持厨房的人,就有能力化解矛盾,融合人性的两端,这也就是厨房中的中庸之道。

    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厨房不仅仅是人性的平衡器,也是经济社会的平衡器。绝大多数厨房有米下锅,就证明耕者有其田。如果有相当多的厨房要做无米之炊,就会爆发重新分配耕地的革命。革命的本质,就是为了保证厨房有着充足的生产资料。中庸的厨房,推动了历史的平衡,历史才不至于被少数人的欲望所吞噬。

    后农业文明则是危险的,无数的个人和家庭,从厨房中解放出来,属于家庭的厨房闲置,属于商品的厨房繁荣,厨房里原本的中庸之道的约束力减弱,人性中的欲望再一次释放。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将人类的欲望无限放大,最后膨胀成什么可怕的样子,我们都想不来,也不敢想。

    与其在欲望的惶恐中生活,不如重新回归家庭厨房。亲自操刀掌勺吧,厨房里的中庸之道,可能是治愈现代病的一剂良药。

2018-10-12 ●品读人生 1 1 甘肃日报 c89411.html 1 厨房里的中庸之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