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0月11日
第03版:专版

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 敦本务实擘画发展新蓝图

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4+7”政策体系出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018年2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兰州、白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兰白国家自创区是国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部署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平台,是交给甘肃省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兰州高新区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目标宏伟、任务艰巨。兰州高新区作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为了破解制约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障碍和瓶颈,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和潜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自创区建设步伐,完成国家赋予的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兰州高新区牢固树立换场思维和引领思维,充分发挥兰州科技资源相对密集的优势,以大力发展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国务院批复的“五区”建设为目标,以科技资源集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品质跃升、人才引进培育、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等为侧重点,在认真梳理国家、省、市已有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自创区的相关政策,紧紧围绕《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共兰州市委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兰发﹝2018﹞22号)等文件精神,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多次召开座谈会、多次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编制完成了“1+4+7”政策体系。其中,“1”即《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到2022年,兰州自创区实现“654321”的发展目标。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以上,自创区GDP突破5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8%,孵化和创业基地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信息技术及软件服务等领域形成一批“瞪羚企业”及实现“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打造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到2025年,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新区中上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00家,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大关,全面构建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成为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4”即《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方案》《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创新平台方案》《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孵化平台方案》和《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平台方案》。“7”即《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产业发展政策》《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态建设项目扶持政策》《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认定及培育政策》《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政务服务办法》和《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项目落地实施办法》。滚石上山、立柱架梁,通过“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双重发力,力促园区成为环境优美、产业配套完善的创新创业“高地”和吸引城市人口的“洼地”。

    高创班

    兰州高新区“1+4+7”政策体系,从目标指向和可行性操作,都给人以全面、务实、具体、可信的政策导向。“1+4+7”政策体系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批复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加快兰白自创区建设步伐的有力举措,有力彰显了兰州高新区锐意改革、拼搏奋进的雄心和决心。它的发布和实施将对科技资源集聚、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聚集、产业品质跃升等起到强有力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必将解决一批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必将吸引一批国内外投资者和创业者在这片沃土布谷播种、创业淘金。

    明确定位实施五大工程

    《方案》紧紧围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产业品质跃升支撑区、人才资源集聚区、东西合作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五大定位,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以“一城一心四平台”为核心的创新引领工程。强化引领前沿的源头供给能力,充分激发现有创新资源活力,建设提升兰州东部科技城,加快建设兰州生命科学中心,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平台、科技金融平台,打造示范区标志性工程与载体,大力集聚生命科学前沿资源,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着力研发领跑性技术、转化原创性成果、打造变革性产业。

    ——以“一主一特三集群”为导向的产业品质跃升工程。集中优势资源,聚焦发展以生命健康为主导的领跑产业,大力发展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前沿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新材料、节能环保、大数据应用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创新产业组织方式,在生物医药及中药标准化研究、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加快转向并跑、领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和引领西部地区产业品质跃升。

    ——以“陇原英才”计划为依托的人才聚集工程。深化实施“陇原英才”计划,强化人才机制创新、人才平台搭建和人才环境营造,改革人才政策和服务供给,支持科学家和企业家引领的硬科技创业,切实提升对高校大学生、领军人才等多层次人才吸引力,建设西部地区人才资源集聚高地。

    ——以“东西合作”为主题的开放链接工程。将高端链接作为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加快与国内外创新高地建立合作,提升集聚辐射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积极抢占创新链和产业链高端环节,打造东西部合作创新发展的示范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

    ——以“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为目标的生态建设工程。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强化规划顶层设计,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依托“循环经济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生态环保技术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强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搭建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方案》提出,紧扣兰州自创区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持续增加创新的源头供给,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以生命科学中心为引领,大力集聚生命科学前沿资源,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集前沿技术研发、原创技术转移转化、高端创业孵化、新兴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标志性工程与载体,完善兰州自创区创新创业生态。

    建设提升兰州东部科技城。重点承载前沿技术研发、高端创业孵化、新兴产业发展三大核心功能,实现“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全链条发展。协同省市推进兰州国家大科学中心申报工作,以国家大科学中心为依托,持续集聚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中心、生物医药研究中心等,积极发展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研发类企业集聚发展,积极培育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建设西北地区创新高地。

    建设生命科学中心。充分发挥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在甘各大医院等高校院所科研实力,协同省市推进生命科学中心建设工作。生命科学中心聚焦生命健康、生物技术等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及协同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引进一批生命健康等行业的领军人才,实施大科技行动计划。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服务系统,链接省科聚网和兰州科技大市场网站,充分对接供给侧、需求侧等资源,建成科技专家库、科技成果库、企业需求库、科技项目库、政策法规库、服务机构库、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库等数据库,搭建信息资源中心、技术咨询、中介服务、成果筛选交易、产权保护、政策落地等服务功能板块,形成主体活跃、要素齐备、服务精准、机制灵活的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面向兰州自创区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前沿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引导支持省内外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兰州自创区建设一批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车间、中试生产线等,充分发挥中试基地在技术研发和小批量生产之间的桥梁作用,提高科技成果工程化水平。

    搭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围绕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和大数据应用五大领域建立产业研究院。搭建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技术服务。支持研究院开展前沿技术、关键及共性技术研发,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新兴产业孵化育成,推动产业技术扩散。鼓励高新区企业积极参与研究院建设,集成多方资源,支持研究院搭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链条。支持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甘肃省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兰州科技大市场等协同创新平台应用推广,吸引甘肃以及西北区域的科技企业在高新区设立企业研发中心。围绕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大数据应用等重点特色产业,重点吸引相关产业领域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优先在兰州自创区设立企业研究院。

    搭建科技孵化平台。加快推进雁南路“创新大街”提升改造工作,将最前沿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运用到创新大街建设中,提升“创新大街”街区形象和硬件能力。依托科技孵化大厦、创新园、总部经济示范园等载体,发挥聚集效应,打造以科技研发、企业孵化、总部经济为特色的“创新大街”。通过置换空间、新建载体等方式,围绕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建设一批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开展榆中园区“创新工场”等载体服务提升工作。鼓励中国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兰州理工大学科技园等开展高科技企业孵化、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加快七里河园区双创载体“转型提升”。充分利用甘肃及兰州的文化资源,推动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动漫创作园、大学生创意设计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孵化园区。

    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兰州自创区金融集聚区。在雁滩园区、榆中园区等片区,规划建设“金融街”,打造兰州自创区科技金融集聚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广泛吸引聚集一批重点面向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开展业务的国内外知名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担保等机构,为科技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

    大力实施产业跃升工程

    《方案》提出,以智能化、高端化、信息化为主攻方向,打造1至2个优势特色领跑产业作为推动自创区跨越发展的主要路径,积极营造产业生态,鼓励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促进新技术新模式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创新型市场主体,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发展生命健康产业。以发挥本地创新资源的技术溢出为核心路径,打造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发展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药品筛选等生物制药,抗肿瘤、乙肝、糖尿病类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及中药保健品等;生物技术研发领域,重点发展CRO外包服务、基因组技术、生物数据库等;健康服务领域,重点发展远程医疗、精准医疗、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健康管理等。

    加快布局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技术创新引领、军民协同创新,搭建研发平台、集聚高端人才,建设西部地区国家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高端石油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多相流计量设备、油气勘探设备、油田测井设备、压力计设备等专业化仪器和相关传感设备,培育高端智能化仪表监测设备,延伸发展油气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服务;3D打印领域,重点发展增材制造研发,加快3D打印设备研制,培育发展3D打印应用服务等;机器人领域,重点开发焊接、自动分拣、智能检测、智能装配等工业机器人系列产品,大力发展政务、教育、医疗、银行、送餐、清洁、陪伴、娱乐等服务机器人,持续关注并适时引入国内外数据服务、智能交互、运动控制、定位导航、图像识别等机器人系统核心技术。

    打造三大产业集群。把产业集群发展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和根本动力,引导领军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系统布局创新链,构建产业衔接紧密、技术链条完整、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新材料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省科学院、金川科技园等院所、企业的科研技术和产业发展优势,推进各大院所和企业在新材料方面整合延伸产业链,促进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打造“纳米谷”,以省科学院为龙头,加快推进纳米功能材料、生物传感技术等新材料方面的成果转化并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建成兰州金川科技园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稀土功能产业研究院的建设,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稀土材料及其应用产品产业链。

    ——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在新能源方面,与深圳市国创新能源研究院合作,成立新能源研究院分院,围绕新能源材料、自流发电技术、地岩热技术、储能技术、氢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等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引进核心人才,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推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相关领域产业的整合升级,实现新技术研发国际化、技术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群。

    ——大数据应用产业集群。加强政府引导,以行业领军企业为主体,搭建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集聚大数据服务企业与人才,打造西北数据服务高地。医疗大数据领域,重点发展临床辅助决策、公众疫情监测、个性化医疗等应用;工业大数据领域,重点推广工业物联网等应用;地理地质应用领域,重点发展大数据在地理信息测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领域应用;民生大数据领域,重点发展大数据精准扶贫、在线教育等应用;智慧城市领域,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开发利用公共数据资源,重点发展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公安等。

    开展产业提升行动。鼓励现有企业积极引入外部战略合作伙伴,整合区内外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协同创新。引导高新区企业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人工智能在生产过程控制、远程诊断、供应链跟踪、质量管控等环节开展试点示范。引入深度感知智能仓储技术和智能物联网技术,进一步加强智能物流装备应用,提升高新区存量产业整体智能化水平。支持企业参照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加强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开展品牌示范、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行动,鼓励企业参与省级或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认定,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商标。

    开展“十百千”企业培育工程。培育10家以上创新龙头企业。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深入推进创新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高科技大公司和行业隐形冠军。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研发机构,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参与国内和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建立龙头企业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支持企业改制上市。力争到2022年,培育出行业引领能力强、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龙头企业10家以上。

    认定4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适当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覆盖范围,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数据库,将高新技术服务业、农业科技等领域纳入认定范围,适当降低企业规模和效益、知识产权、研发投入、成果转化能力等指标,遴选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到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400家以上。

    孵化1000家以上科技中小企业。提升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技术联合攻关,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力争到202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

    积极培育“瞪羚企业”。制定并完善符合兰州企业发展特点的“瞪羚企业”推荐、筛选、会商机制,从发展速度、创新能力、专业领域、发展潜力等层面,筛选并发布自创区“瞪羚企业”报告。力争到2022年,累计培育出50家以上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高带动性的“瞪羚企业”,实现“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

    大力实施人才聚集工程

    《方案》提出,落实甘肃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以产业凝聚人才、以平台吸引人才、以服务留住人才,加快集聚多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努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真正打造各类人才工作和生活向往的人才生态。

    制定实施“陇原英才”计划。依托部省市三级人才计划,重点引进一批从事国际前沿研究、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杰出科学家、领军人才、技术专家等海外高层次“双创”人才和团队。探索“星期天工程师”“季度专家”等人才柔性流动方式,吸引国内外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院士、专家以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技术攻关、企业顾问等方式参与企业管理及创新。大力支持以大学生等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人才到兰州自创区创业。

    建立高新区人才发展平台。针对高新区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大数据应用等产业发展重点,通过“内联外引”,完善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服务,打造专业化众创空间,提供培训、推介、孵化、融资等全链条创业服务。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建设模式成立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完备人才发展承接平台。

    建立梯级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围绕重点产业方向和需求,聚集和引进一批“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高级经理人才、专业实用人才,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梯级人才结构。把学历与能力、专业与专长相结合,坚持人才评价标准多元化,建立以品德、能力、贡献、业绩等要素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国际顶尖人才、全国领军人才、地方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人才评价标准。

    建立“陇原英才”数据库。针对高新区人才梯级分类,将高新区现有人才信息收集整理,同时加快开展甘肃籍人才调研与梳理工作,建设“陇原英才”信息数据库。

    开展企业家、科学家“双尊双聚”行动。开展“育商”活动,支持开办兰州财经大学、创客学院、企业家培训班等,加速培育富有洞见力和领导力的新生代企业家。完善“重商”制度,实施企业家正向激励机制,加强产权保护,保障企业家公平竞争权益,增强企业家创新创业动力。积极探索“以才引才”模式,通过介绍、举荐等方式,形成科技人才互推互荐的“链式效应”。以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为实施载体,联合高新区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前沿方向定期举办行业技术论坛、学术研讨会,增强国内外科学家与高新区的联系互动。

    完善科技成果利益分配机制。落实科研人员成果转化股权奖励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以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等方式对科技创新人才予以股权和分红激励。加大对创新成果的激励力度,尤其对为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予以重奖。给予企业院士工作站、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建单位配套奖励。

    强化创新人才服务保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用真挚的感情留人,用优厚的待遇留人,用发展的事业留人,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大力推进开放链接工程

    《方案》提出,牢牢树立开放发展意识,发挥兰州、甘肃区位优势、通道优势,积极主动对接东、中部创新资源、项目资源及资金资源,进一步夯实东西合作,深入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地区与国家的合作,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新空间,建立大范围、深层次、高水平的开放格局。

    推动产业对接与科技合作。围绕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大数据应用等重点产业,建立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的产业对接渠道,学习借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及孵化平台建设管理运营经验,并吸引优秀创业企业到兰州自创区进行加速,给予一定的政策税收优惠。继续推进与上海张江久有基金的深度合作,进一步吸引北京、深圳等东部发达地区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兰州自创区开发建设。借助“上海张江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转移中心”,加快促成上海张江高新区在兰州自创区建设生物医药、新能源两个产业转移园区,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兰州分中心作用,建立以企业、科研院所、园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链接国内创新高地。加快引才、引智、引企工作,主动链接中关村、深圳、杭州等创新高地,精准靶向对接科技型企业、高校院所,重点链接产业协会、产业联盟、众创空间、技术转移机构等新型产业组织,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跨区域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技术交流合作中心、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中心等,推动科技资源跨区域交流,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科技成果转化。

    全方位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加强与西安、成都、乌鲁木齐等重要节点城市的产业联动。围绕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军民融合等领域,加强与西安、成都、重庆等联动发展,进一步深化产业资源对接、技术项目落地、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与西安、成都等高校、院所和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共建实体或虚拟的技术转移中心或分支机构,深化区域创新研发及成果转化协作。

    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依托维昌国际集团,搭建吸引以色列企业投资的平台,发挥兰州的区位、交通、资源、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共建“中以兰州绿色产业园”。依托省商科所、民海生物,建立我国与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合作大平台,在清真食品检测方面开展国际合作;依托兰州大学等高校院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干旱节水农业等领域搭建联合研究中心,推动国际科研合作;深入对接中国化工集团,推进以色列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落地,加快现代中药、化学制药等生物医药领域国际合作,打造西部地区产业园跨国合作示范;发挥兰州科技大市场平台作用,深化与南洋理工大学、瑞士洛桑大学的科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与项目到高新区落地。

    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出台专项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等;组织和引导企业借助国际高端展会、国际商品交易会、国际电子商务等多种平台,提高国际市场影响力;搜集、整理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投资政策、法律法规、产业动态信息,向企业提供权威、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优化兰州自创区国际服务环境。围绕生命科学中心,依托中科院近物所重离子加速器等大科学基础设施,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研发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完善国际商住服务,规划建设高级人才公寓、高端商务、生活娱乐等国际化配套设施。

    融合发展推进生态建设工程

    《方案》提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为途径,以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为抓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统筹产业生产、宜居生活、生态空间,建立城市废弃物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提升城市废弃物精细管理水平,通过资源高效利用支撑城市绿色发展,促进“三位一体”融合,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新城。

    推进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林地、自然山体、河流等,建设彭家坪中央生态公园、生态农业区、绿色工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山城相融、绿水相间的花园产业城。

    积极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推进“互联网+”战略,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与市政、社会治理等政府治理领域深度融合,优化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加强园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加快推进教育集团、大型医疗综合体建设,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加快榆中园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构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和限制开发的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用地、生态环境保护等“多规合一”,推动园区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加速园区生态本底保护修复,将各类开发活动严格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其时。我们相信,未来,兰州高新区将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2018-10-11 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 敦本务实擘画发展新蓝图 1 1 甘肃日报 c89145.html 1 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4+7”政策体系出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