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0月09日
第01版:要闻

三年决战奔小康

以工哺农 奋力脱贫

——看华亭县精准扶贫的作为担当

    本报记者 宋振峰

    华亭,富。“煤都瓷镇”,华亭人很是自豪,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89元。

    穷,也在华亭。抢眼的平均数背后,掩盖不了当地农民收入的真实差距。华亭,虽然不是国扶县,也不是片区县,但全县101个村子,四分之三都地处关山林缘区,地势陡峭、土地贫瘠,是平凉市基础条件最差、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之一。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华亭,不能“跛脚”前行。

    近年来,华亭立足煤炭资源县份实际,主动构建“以工哺农”的扶贫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新路子。

    担当:不等不靠,主动攻坚

    华亭,资源型城市,工业发展在全省都叫得响。境内有140多户工业企业,财政收入近80%都来源于工业。

    但是,华亭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富裕”光环之外,“贫穷”如影随形。

    位于关山深处的神峪乡草窝村,有三道沟、六座梁。多少年了,村民都说是个“烂窝窝”。3年前,村里八成房子还是土坯房,最少都有二三十年的历史,有的看上去摇摇欲坠。

    村路大多是羊肠小道,蜿蜒崎岖,还是“红胶泥”土质。有一回连下了几天雨,贫困户李三保的母亲晚上得了脑溢血,着急往医院送,可路又窄又滑,架子车都没办法拉。李三保只好和亲朋好友用块木板,翻过一道沟,将老人抬到公路边,病情都耽误了。

    20多年前,村里电就通了,却一直没有动力电。磨个面都得排队,当天去肯定磨不上。

    在华亭县,草窝村只是剩下的35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扶贫越到最后,难度越大。在这些村子,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就像一道道“拦路虎”,挡住了人们脱贫致富的道路。

    如何解决?华亭只是“插花型”贫困县,争取上级扶贫项目、资金不易。每年,国家给县里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只涉及一两百户,远不“解渴”。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勇担历史责任,勇挑千钧重担。华亭县主动作为,将工业发展成果转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通过“以工哺农”,建立财政分配新机制。每年以上年公共财政收入的15%列支财政支农资金,对扶贫资金投入只增加、不缩水。

    项目向脱贫攻坚倾斜,资金向脱贫攻坚倾斜。2015年以来,华亭从钱袋子里,“挤”出了比上级安排扶贫资金多2倍多资金,累计列支4.36亿元,从最偏远、最贫困、最落后乡村入手,全力以赴补短板。

    再不能让像草窝村一样的村民住土坯房!华亭县出台“土政策”,组织实施“农村安全稳固住房全覆盖”工程,打响了消除农村土坯房攻坚战。

    只要拆旧建新,所有农户都能领取补助。主房补助1.25万元,偏房每间补1000元,柴草杂物房每间补300元。低保户、五保户和贫困残疾人等没有能力的,华亭县将炕盘好,灶建好,建小户型保障房,实施“交钥匙工程”。

    以前,草窝村78岁的唐正铎老两口,和他的智障兄弟一起住在六七十年的土坯房里。一下雨,村干部就提心吊胆地往他家跑,害怕房塌了。现在,他们住进了村里帮建的新房子。

    如今,草窝村住人的主房屋,已经没有土坯房了。在整个华亭,2014年还有1.45万户农民住在8.8万间土坯房。截至目前,已改造了1.2万户5.6万间。其中,仅华亭县财政自个儿就拿出了3030万元,改造了1.08万户房屋。 (转3版)

2018-10-09 ——看华亭县精准扶贫的作为担当 三年决战奔小康 1 1 甘肃日报 c88774.html 1 以工哺农 奋力脱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