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0月09日
第01版:要闻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两代人的养路情

    本报记者 严存义

    见到独耀奇老人,他正在自家的果园里打理苹果树。金秋时节,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景的到来。

    今年79岁的独耀奇是礼县祁山镇西汉村人。1957年招工当了礼县祁山堡道班公路养护工,1958年转为一名正式养路工。

    “当时礼县没有一条柏油公路,从天水徐家店到礼县县城,72公里的省道,全是砂石路。”独耀奇回忆说,当时的道路状况很差,坑坑洼洼,全是搓板路。养护工具主要是铁锹、镢头、架子车、扁担等,养护全靠人工,一个人日常只能养护一公里。当时的养护工人住的是破旧的土坯房,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县里开始分段修建柏油公路。1980年左右,徐家店至礼县公路断断续续实现了30公里的沥青硬化路。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公路养护提出‘四化’要求:桥涵永久化、路面黑色化、养路机械化和路边绿色化。这‘四化’在之后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很快得到实现。”独耀奇老人告诉记者,如今的公路养护交通工具、施工机械、养护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70年代到养护现场靠步行,80年代靠自行车,90年代靠拖拉机,到了2000年以后,有了通勤车,养护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沿着平整干净的村道硬化路,独耀奇老人带记者到他家里做客。高大气派的门楼、绿树掩映的院落、宽敞明亮的瓦房,展示出独耀奇老人一家的好日子。

    独耀奇1992年退休。在30多年的工作中,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力养护好每一条公路,荣获的各类奖励证书有十多本,多次被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几乎年年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特别是2017年,被省委宣传部、省交通运输厅等单位联合评为“绚丽甘肃·最美交通人物”。

    退休后的独耀奇闲不住,回到老家务农,精心栽植苹果树。据老人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道路不通,他家产的苹果要用背篓背到附近的乡镇去卖,每斤只能卖到两毛五。“现在路通了,广东等地客商的大卡车开进了村子,苹果卖上了好价钱。家里200多棵苹果树,年收入超过2万元!”独耀奇高兴地说。

    独耀奇一共有三个儿子,老大在附近的村上当小学老师,老二在礼县路政系统工作,老三在礼县公路管理段。子承父业,一家两代人成了养路人。(转2版)

2018-10-09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1 1 甘肃日报 c88772.html 1 两代人的养路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