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0月04日
第01版:要闻

【三年决战奔小康】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开辟新路径

——记全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何昌武

    本报记者王睿君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深入,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面对更加精准的扶贫对象,如何改变以往政府出资实物帮扶、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传统模式,提升群众自我“造血”能力?临夏市扶贫办主任何昌武通过积极探索实践,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措施,为当地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开辟了新路径。

    精准扶贫怎么扶?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

    2014年上任以来,何昌武不断调查、多次走访,发现临夏市4镇20个贫困村都有各具特色的发展优势,同时也存在相应的短板。因此,扬长避短、深挖潜力成为当地丰富帮扶手段、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必然选择。

    “我们充分发挥全市扶贫攻坚组织协调职责,积极帮助镇村总结经验,并通过扶贫项目资金予以帮助,鼓励镇村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何昌武介绍,根据各镇村的实际情况,临夏市成功摸索出5种自我发展新模式。

    针对临夏市城镇化水平较高,属城郊型农业的特征,何昌武提出“部分用工岗位优先招聘贫困户”的就业帮扶模式,使全市有用工需求的单位、企业和重大建设项目重点向贫困家庭劳动力倾斜。根据折桥镇慈王村素有发展养殖业这一传统,鼓励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依托养殖协会,共同入股建成标准化山林散养芦花鸡养殖场,(转2版)

2018-10-04 ——记全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何昌武 【三年决战奔小康】 1 1 甘肃日报 c88387.html 1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开辟新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