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东 李金田 张倩
盛夏6月的甘肃中医药大学,和其他高校一样,四处弥漫着毕业季的气息。鸽子楼前、皇甫谧广场上、风雨操场边放置着写有“家@甘中医大”“我爱甘中医大”等字样的毕业合影Logo。学校2000余名2018届毕业生要离开甘肃中医药大学这个大家庭了,他们将带着母校的殷切嘱托和师友的衷心祝福,怀揣梦想,从这里展翅高飞,从这里扬帆起航,从这里踏上人生新的征程。
从学校就业中心了解到,2018年学校共有本科毕业生1982人。其中274名学生继续读研深造,1100余名毕业生已和省内基层医院签署就业协议,一部分毕业生正在等待参加地方招聘考试。这意味着学校又向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输送了一批专业能力较强、学业水平合格的医学人才,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注入了新鲜血液。学校立足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将“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确立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自1978年建校以来,甘肃中医药大学已为省内外各类医院培养了3万余名中医药人才,他们当中有大多数人已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能手、中流砥柱。
近年来,甘肃中医药大学从源头抓起,确保优质生源,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夯实基础。从2011年开始,学校本科生源质量逐年攀升,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名列全省文科第一、理科前三,在省属高等院校中独占鳌头。
拧紧思想螺丝,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学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秉承“仁术勤和,玉汝于成”的育人理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能撑起屋脊者皆为栋梁”的成才观,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育德与育心、课内与课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为学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育贯穿于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学校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融入学校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思政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将思政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的基础上,在保证学生掌握思政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学校大胆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核心课、延伸课、扩展课、微型课等多种形态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和大多数高校一样,甘肃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往往“两张皮”,不能融会贯通、相辅相成。面对这些问题,甘肃中医药大学迎难而上、着力破解难题,正在探索“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教学途径,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通识课、专业课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让所有课程都担起思政课政治引导、人文素质培养、知识接受和能力培养等功能,让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政教育的“思政担”,构建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扩大和重组思政教师队伍,聘任社会各领域先进典范、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校内优秀思政工作者做专、兼职思政课教师,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医学生的责任与使命进行审视,将“冷冰冰”的专业课上成“有温度的生命大课”,将学生培养成有责任、懂担当、能力强的合格医学人才。
优化教师队伍,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是发展教育第一资源,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学校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制度,筑巢引凤、引育并举,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师资力量,优化教师成长环境。2013年以来,学校共招录专任教师111人,其中博士30人,硕士80人,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3人;定向在职培养博士62人;“国内访问学者”15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5人;选聘双聘院士3人、飞天学者讲座教授6人、高级职称及博士研究生31人;先后聘请客座教授、名誉教授25余人。他们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领头雁”,是承担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坚力量。
学校注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考虑到中医诊治经验、技能的传授往往要通过医师的言传身教和受者细心体悟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才能掌握,学校安排青年教师进入张士卿、王道坤、吴立文、朱肇和、龙文君等名医工作室和教学团队,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将他们宝贵的教学和临床经验传承下来。培育和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和临床实践能力,并经过一代又一代医学后生的继承和创新,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学校社会声誉、国际影响的不断提高,学校对外交流合作的机会、项目和国家日益增多。学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公派教师出国留学、访问交流,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访学研修,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科研方法,进而有效凝聚自己的研究方向,掌握课程的创新设计、教学组织和评估技能,使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快速成长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创新型师资力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校可持续竞争奠定基础。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使甘肃中医药大学教师队伍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17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共163人;具有副高级职称27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为72.49%;45岁(不含)以下中青年教师人数达474人,所占比例为66.11%;博士研究生导师4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25人;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1人;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甘肃省园丁奖、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等170人。
正是这一代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严谨、继承、创新,挑起了甘肃中医药大学人才培养的大梁。
完善育人机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中医是一门“学在躬行不在讲”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此,学校提出“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实训、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的强化,加大对实验、实训教学建设力度及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建立拥有5个功能室、6个实验室、23个实训室和1个人体解剖标本馆的教学实验实训中心。近三年,学校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满足了实验实训教学的需要。截至2017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为20735.31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1.58万元,有效改善了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学校五里铺校区实验室用房面积达6600㎡,和平校区实验室面积达63000㎡,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学校现有教学实践基地117个,其中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供学生在四、五年级时进入临床实践学习。
学校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全员抓就业”,明确二级院部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实施以就业率为指标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倒推机制,专门开设课程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以药学院和护理学院为就业创业改革试点单位,结合学生的专业优势和中药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新途径。目前学校与西北乃至全国多家制药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与陕西步长制药合作开设了虚拟订单班——“步长班”,开启了甘肃中医药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有力推动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面对部分青年学生迷恋大城市、大医院、科研单位的现状,学校实行全员促进学生就业工作方法,充分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和就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励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将自己激昂的青春梦与伟大的中国梦相结合。
学校就业率连续多年高达90%以上,这与学校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密不可分。
弘扬志愿精神,彰显杏林学子风采
甘肃中医药大学深度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德育要素,着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在学校的辛勤栽培和教育下,明德向善、奉献自己、帮助他人现象已蔚然成风,涌现出了以张雯娟为代表的许多优秀学子。
2004级学生、“陇人骄子”张雯娟,2006年在北京空军总医院顺利进行了两次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成功为一名33岁的白血病患者捐献了55毫升造血干细胞,成为甘肃历史上第一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
2017年3月2日,甘肃中医药大学学子的身影再一次出现在北京空军总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2015级研究生杨博文经过前期的检查准备,成功将179毫升造血干细胞移植至7岁血液病患者诺诺体内,一个幼小的生命因他的善举而得以延续。杨博文成为学校第二例、甘肃省第26位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
2018年6月14日是第十五个“世界献血者日”。在这一特殊日子里,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中心采集室的设备前,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2013级学生钟峰超正在采集造血干细胞。“尽可能多采集一点干细胞,尽可能快一点移植到另一位素未谋面、痛苦挣扎在生命线上的血液病患者体内,让他尽可能快一点康复起来,重获生命的希望……”在接受采访时,这几句一直是钟峰超口中提到最多的话语。
捐献造血干细胞、义务献血、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等公益活动,是甘中医学生社团开展的常规工作。走进校园,时常能看见爱心社制作的献血知识宣传展板和从献血车上走下来的学子们,常常能遇见胳膊上佩戴着红丝带、给过往师生普及AIDS预防常识的红丝带社员们。黄河边上也留下了无数“根与芽”社团成员们捡垃圾的背影。“甘中医志愿者的推拿按摩手法真不错,刚跑完全程马拉松,经他们一按一拉伸,腰酸腿疼的症状很快就消失了,给他们点赞!”2018年“兰马”赛事上一位西安籍的跑者由衷地赞叹到。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重要任务。甘肃中医药大学肩负起这一神圣职责和使命,积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大力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并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学术基金项目、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学校的积极鼓励下,学生在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远志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技能大赛等赛事中屡获殊荣。“中医学子寻根之旅实践团”被评选为2017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学生们研制的“大整”减肥产品、自发热床垫、“锦绣添香”中药养生香囊等研究成果已经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8年仲秋时节,甘肃中医药大学将迎来建校40周年华诞,学校各项事业将跨上新的台阶。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展望新未来。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李金田说道:“学校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抓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坚持构建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门人才培养、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多样化成人继续教育培养五大教育板块,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及适应中医药国际化的外向型人才。我们相信,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甘肃中医药大学的明天定会杏林绚烂、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