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9月26日
第03版:1978—2018 改革开放40年

【1978—2018 改革开放40年】

砥砺奋进抓质量 强化基础促发展

——甘肃质监事业改革开放40年综述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12365举报处置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和建议咨询。

    国家质检中心甘肃检验检测基地奠基仪式。

    特检中心技术人员正在对电梯进行定期检验。

    (接1版)占全省农村人口的27%。在2017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中,静宁苹果、秦安花椒、兰州百合、礼县苹果、靖远枸杞、秦安蜜桃等6个品牌上榜,品牌价值分别达到133.99亿元、54.61亿元、49.42亿元、27.76亿元、21.94亿元、9.89亿元。地标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影响力明显提升。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省质监局就在全省国有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广泛开展QC小组活动,组织企业争创质量管理奖和优质产品。6万多个QC小组通过技术革新、工艺改造、降低不良品损失等活动,累计创造可计算的经济效益达19亿元。从2009年开始,我省组织开展了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制定了《甘肃省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截至目前,我省质量信用等级A级以上企业累计达553户。其中AAA级40户,AA级218户,A级295户,共发布质量诚信红榜企业109家、黑榜企业8家,营造了讲诚实、守信用的社会环境。2013年以来,坚持开展“质量服务在企业”活动,全省各级质监部门突出品牌培育帮扶、标准普及推广、计量检定能力提升、法律政策宣传、质量管理和质量基础知识培训等10项服务活动。积极征求意见,协调解决问题,逐户指导企业建立了质量提升方案,确定了定点联系帮扶人员,帮助企业进一步打牢了质量管理基础。

    凝心聚力保安全

    质量安全问题是质监工作的底线和红线,也是质量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全省各级质监部门坚持把产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构建“企业全面负责、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监管、检验技术支撑、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工作格局。

    为切实发挥质监职能,有效履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职责,经过积极努力,从2008年开始,争取省政府将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式纳入到各级政府目标责任体系,全省各级政府层层签订了《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目标责任书》。甘肃省质监局作为全省产品质量目标责任体系考核工作具体承办单位,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于每年年初负责提出目标责任内容,每年年底在省政府统一组织下实施考核,量化打分排序,提请省政府发文通报,对完成目标任务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对排名靠后的提出整改要求,大大提高了各级政府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

    更新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彻底扭转“重审批轻监管”倾向,实现由“严进宽管”到“宽进严管”的转变。2012年12月,涉及质监部门的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计量类、认证等7大项18个子项行政审批项目全部实现了集中受理,行政审批事项由2005年的27项调整为7项,减少幅度达到74%。完成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先证后核”改革,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电子化网上申报,申报材料从原来的6项减少为“一单、一照、一书、一报告”。在此基础上,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改造监管模式,更加重视事中事后监管,基本构建了统一规范、权威高效的综合执法体制,全省所有市县质监部门建立了专职稽查执法机构;探索形成了抽样取证、检验检测、合格判定、产品鉴定、产品鉴别等技术执法方法;建立健全了从立案、调查取证、审理、决定、执行到结案的执法程序。持续组织开展“质检利剑”等专项行动,共开展各类专项整治6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89753余人次,查处重点产品和重点领域质量违法案件2698余件,涉案金额6569.4万余元,严厉打击了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质量违法行为,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不断创新产品质量监督模式,全面强化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重点产品质量提升、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分类监管等工作。近年来,对6大类116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25579批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79.5%,比1994年提高18.8个百分点;省级定期监督检查合格率达到80.7%,比1994年提高4.6个百分点,产品质量水平呈现良性上升趋势。完善风险信息征集、风险信息研判、风险监测程序,对儿童服装、溶剂型涂料、水泥、湿巾等31种高风险产品实施风险监测1633批次;对食品相关产品、建材、冶金及机械等行业1216家企业开展质量状况调查,抽查相关产品1481批次,总体行业质量抽查合格率为96.3%。

    加大特种设备监管力度,努力探索建立特种设备动态监管机制。2000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职能划转质监部门后,省质监局在对全省特种设备开展普查登记的基础上,对特种设备实行行政许可管理制度和操作人员资质管理制度,对特种设备的使用施行严格的定期检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和整治,排查安全隐患。对突发性特种设备事故开展调查处置和组织救援,创新了以“五大体系”“十大机制”“两点三面四个一”为基本框架,行政许可、资质管理、动态监管、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特种设备监管新模式。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建立全省特种设备监督管理平台和电梯应急处置平台,运用信息化技术化解特种设备“人机矛盾”,实施“精准化、菜单式”隐患治理,监管效能显著提升,全省特种设备安全形势平稳向好。层级监管模式、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取得成效,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为0.08,低于国家0.33指标,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或社会影响较大的特种设备事件。

    驰而不懈强基础

    “靠技术执法、凭数据说话”是质监部门最大特点。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工作既是质监部门的履职之本,也是职能优势所在。

    质量兴省,标准先行。省质监局紧密结合甘肃经济社会结构特征和升级发展的需要,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先后报请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2014—2020年)》和《甘肃省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2015—2020年)》等纲领性文件;制定印发循环经济、优势特色农产品、旅游业、高新技术、公共文化等专项标准体系规划;批复筹建了中医药、循环经济等19个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截至目前,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各级各类标准化试点示范624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44个,省级项目480个。累计制修订地方标准2306项,废止地方标准524项,全省现行有效地方标准总数达到1772项,逐步形成涵盖工业、农业、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现代服务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地方标准体系。其中新能源标准、循环经济系列标准、特色农业标准、养老服务标准、防沙治沙技术标准等在全国标准化领域有一定影响。在甘的6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的5项国家标准和30项行业标准获批发布,24项国家标准和38项行业标准获批立项,3项国际标准通过ISO组织的立项。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及新疆建设兵团等7个西部省区共同发起组建“新丝路标准化战略联盟”,建立了跨省区的区域标准化合作机制。

    工业标准化方面,在全省范围消灭了无标生产,完成对27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标准化定级升级,274户企业被评定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累计达782项。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截至目前,全省有2128家企业公开6625项标准,涵盖11830种产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完成了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农业标准化方面,在制定与实施优势特色农产品技术标准的同时,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组织建设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10个,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坚持不懈地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沙治沙等地方标准,持续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建设工程标准化方面,制定和实施保温墙体、采暖与计量、建筑抗震、城镇生活用水等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稳步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服务业标准化方面,制定和组织实施流通、酒店、洗染、美容、餐饮、旅游等服务标准,现代物流、旅游、商贸、社区和餐饮、住宿等方面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社会管理标准化方面,制定和组织实施行“最多跑一次”行政许可、视频安全防护、入侵报警、电器防火、易爆气体监测等公共管理标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计量工作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我省计量工作从传统度量衡的尺、斗、秤,发展到几何量、力学、热学、电磁学、声学、无线电、时间频率、光学、物理化学、电离辐射等十大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全省计量工作及时转向依法加强监督,理顺计量检定关系,完善量值传递体系,提高涉及民生的计量器具的受检率上,大幅度提高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保护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受检率。2017年,全省质监部门共建立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档案337项585种458675台件,受检率由1987年的27%提高到95%以上,提高68个百分点。广泛开展“诚信计量进市场、健康计量进医院、光明计量进镜店、服务计量进社区乡镇”四走进等系列计量服务活动,对全省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能源计量审查,发挥能源计量在节能减排中的基础性作用。

    认证认可发展势头强劲,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截至2017年底,全省新增和保持的各类认证证书9195张,涉及3928家企业和组织,各类认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提质升级发展中发挥了基础性、支撑性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底,全省获得资质认定证书的检验检测机构733家,共实现营业收入总额30.34亿元,开展的各类检验检测收入23.99亿元,向社会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68.6万份,拥有各类仪器设备83180台套,资产原值37.3亿元。检验检测涉及了工业、农业、工程、环境等22个专业领域,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履职尽责强能力

    质量技术监督的显著特征在于技术性,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对质量技术监督至关重要。2000年全省质监系统实行垂直管理的体制后,省质监局对全省质监系统技术机构进行统一整合,在东部、西部设立检验检测区域分中心,基本形成布局合理、适应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全省质监技术机构先进检测设备逐年增加,检测项目不断扩展,检测能力普遍提升。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拥有仪器设备1600台套,可独立对1150多种产品实施质量检验;省计量研究院拥有仪器设备1123台套,可开展400种计量检定、测试、校准项目;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和省特种设备检查中心拥有检测设备500台套,可对锅炉和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游乐设施等近50类特种设备实施检验;省纤维检验局拥有检测设备140台套,可对棉花、羊毛、化纤、纤维制品等6大类纤维73个项目开展检验;省标准化研究院的馆藏标准达到12.39万件,并拥有先进的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制作装备;省电器科学研究院投入13亿元,全面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中压电器检测基地,大幅度整体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届时将成为国内一流的高中压电器检测机构。

    全省授权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调整为31个,授权计量检定机构调整为7个。围绕激发第三方检验检测市场活力,稳步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提请省政府成立省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全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以及整合试点方案,有序稳步推进全省各市州、各部门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工作。目前,三个承担试点的单位已基本完成了确定的目标、任务,较好地发挥了试点先行、引领作用。加大技装技改力度,近年来,省质监局安排下达国家质检中心检验检测装备购置、技改技装、信息化建设、能力提升等方面专项资金23742.24万元,用于综合检验能力和核心检验能力的提升。全省质监系统技术机构新增检验检测项目1549项,实验室面积达到2.35万多平方米,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达到14743万元,是1990年全省质监系统设备等固定资产的7倍。

    1992年至2017年,全省质监系统有51项科研项目被列入省质监局、省科技厅、国家质检总局科技项目计划,16个科技项目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省科技厅和省质监局科技成果奖。2008年,实施“金质工程”建设以来,完成了全省质监网络、语音、视频系统等八大类业务系统建设;2016年,完成了特种设备监察检验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2017年建成电梯维保和应急救援系统。

    掩卷回眸,从“质量振兴”到“质量强省”,尽管口号和提法在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变化,但凸现质量战略的发展思路一直没有变,质监人的职能和责任没有变。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后甘肃质监人仍然是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先行军”和“开拓者”。

2018-09-26 ——甘肃质监事业改革开放40年综述 【1978—2018 改革开放40年】 1 1 甘肃日报 c87543.html 1 砥砺奋进抓质量 强化基础促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