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9月12日
第05版:评论

【陇上评论】解决“办事难”,重在走心

    万吉彦

    办事难,不仅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加重群众办事负担,还留下了利益输送的空间,会形成滋生腐败的温床,既不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也不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甚至封堵创新创业的大门

    业务大厅外货车排成长龙,“黑中介”进进出出招揽生意,两个大车查验通道只开放一个……这是国务院第24督查组日前在贵州省遵义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车辆管理所泥桥业务大厅暗访时看到的现象。

    办事群众焦急等待,“黑中介”却畅通无阻,这样的事情明目张胆发生在有关部门的业务大厅,着实刺眼。有的大货车司机排了四五天的队,最多的甚至达20天。如此情形,哪里是服务,简直是刁难。对于此事,遵义市公安局已成立调查组开展调查问责工作。目前,车管所所长等5人被免职并接受组织调查。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政府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取消了一大批审批事项,清理了一大批“奇葩”证明,“放管服”改革成效有目共睹。服务意识不断强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办事效率加速提高……行政机构的这些变化,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放管服”改革只是看起来很美,办事难依然“涛声依旧”。遵义的这个事件即是典型的案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祟,一些领导干部只想当官老爷,不愿做服务员。面对“放管服”改革,有的地方“按兵不动”,用老办法、走老路子,坚决“照章办事”,只要不出问题就“稳坐钓鱼台”;有的地方“明放实收”,玩花样、搞把戏,只做表面文章,群众并不得利;有的地方“推诿扯皮”,像踢皮球一样把事情推走,不顾实际,让办事群众不知所措;有的地方“上面推一下、下面才动一下”,消极应付,主动改、创新做的意识不强;还有的地方无视改革要求,抱着侥幸心理,对存在的问题装聋作哑,甚至以此想方设法牟取利益。凡此种种,都暴露出一些领导干部责任心的缺失,为民服务意识的淡薄。

    为民服务,重在走心。办事难,不仅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加重群众办事负担,还留下了利益输送的空间,会形成滋生腐败的温床,既不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也不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甚至封堵创新创业的大门。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各级干部必须要有担当精神和敬民之心。要积极顺应改革的需要,敢于打破各种利益藩篱,勇于向自身开刀,动自己的“奶酪”,敢啃硬骨头,才能“简除烦苛”。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聚焦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确定改革的重点、措施和路径,才能更为精准地清除管理“堵点”和服务“盲点”。

    “放管服”改革的成效如何,不仅要看取消了多少行政审批事项、公布了多少张权力清单,更要看营商环境是否有所优化、群众办事是否更加便利、发展环境是否改善,最终要由企业和群众说了算,企业和群众是否满意才是标准。相关部门要多到行政一线,多到基层一线,认真听取行政工作人员和办事群众、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的意见建议,对群众满意肯定、积极探索创新、敢于动真碰硬的典型进行表扬,对存在问题的督促抓好整改,对敷衍塞责、延误改革、整改不力的进行严肃问责。如此,才能确保改革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以实际行动、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再次强调,要求实现从“多头找部门”“多次办理”转变为“一个窗口”“一次办成”。这些改革举措、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相信,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会更加舒适和方便,获得感、幸福感会更加充实。

2018-09-12 1 1 甘肃日报 c85539.html 1 【陇上评论】解决“办事难”,重在走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