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海峰
注重挖掘“铁人精神”、成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发挥“草原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文化优势……党的十九大以来,酒泉市在党建引领文化助推发展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党建内核、展现地域特色的党建引领文化发展模式,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更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弘扬“铁人精神”,党建与产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
玉门市赤金镇铁人村是铁人王进喜出生的地方。如何使“铁人精神”成为当地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我们组建了铁人艺术团,为传播铁人精神搭建了创新平台,由党支部修缮维护的铁人故居纪念馆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来参观学习。”赤金镇镇长李拥军说,铁人村党支部把“铁人精神”作为宝贵财富来传承发展,组织开展了弘扬铁人精神、铁人家乡人做铁人传人等活动。
在此基础上,赤金镇深化“铁人先锋”行动,持续开展以“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能人、能人联系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建立种植先锋岗、政策宣传岗、技术服务岗和销售流通岗,让党员聚在产业链上。以“冬韭王”韭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赤金镇在全镇8个村逐步成立合作分社,通过建立“党总支+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全面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带动产业提质增效,真正做到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做强做优韭菜产业,从种植到销售,合作社人人都在努力。王毅是“冬韭王”合作社党支部委员,人脉广且熟悉韭菜行情,主要负责销售工作。每到旺季,来王毅这儿交货的人络绎不绝。他告诉记者,穴植的韭菜品质好,很受市场欢迎。
“这两年韭菜行情很好,今后我准备和农户进行订单种植,大面积推广。”王毅说,“5年之内签订合同,我包销包收,把韭菜品质提上去,根据市场现在韭菜收购价格,应该没问题。”
铁人村村规民约第一句就是“学铁人、做铁人”。在铁人精神的激励下,铁人村奋勇争先、争创第一,种出了全市最好的韭菜,成为远近闻名的韭菜专业村。环境综合整治量化成绩也在全市排名第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铁人故居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已颇具规模,村民住上了二层小康楼,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万元,位居玉门市首位。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2018年4月9日,瓜州县梁湖乡岷州村举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揭牌仪式。岷州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探讨乡村振兴路径。经过4个多月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岷州村学习党的政策、培训农业科技、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看到周围的村民大都依靠种植日光温室脱了贫致了富,岷州村村民张科平也想买一座日光温室,但苦于缺乏资金。听说村里新成立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能够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了岷州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疏勒先锋贷”金融扶贫服务站。银行工作人员仔细询问了老张的贷款事由,查看了信贷记录,不到5分钟,填表、审核所有手续全部办理妥当。
岷州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通过“群众点单、讲习员配菜”,推动阵地“便民化”、内容“菜单化”,启民智、聚民心、激民力,带动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发展有方向、干事有激情、创业有思路、致富有本领、生活有精神,让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大课堂”,群众增收致富的“孵化器”。
“时常有市县乡农机人员来讲习所授课,教我们怎样科学种田、种树、发展产业,我们的思路越来越明确,致富路也越来越宽广。”岷州村村民潘俊生说。
岷州村是酒泉比较典型的移民村,自2008年建村以来,恶劣的生活环境与艰苦的生产条件使“贫困”的帽子始终戴在岷州村的头上。村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凝聚力不强、脱贫攻坚任务重,“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点燃了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参与脱贫攻坚、富民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提升的热情,为决战新时代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打牢群众基础、凝聚强大正能量。
党员先锋引领,乡村发生美丽蝶变
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为银达农民办夜校、学文化的做法题写了按语,对银达村积极开展“扫盲运动”和群众文化给予高度评价。
多年以来,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党委探索“党建+文化”工作思路,始终坚守“红色文化”之魂,做足“文化育民”之功,成立了文艺骨干党支部,业余剧团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吸收借鉴传统文艺节目中的优秀精华,以党的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编排演出了许多经典剧目文艺节目,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在文化育人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立足于“文化乡”特色,银达镇健全了镇、村、组三级文化网络,文化设施配套率达到100%。镇艺术团自编地方戏21种160多部,创新传统社火25种,民间曲艺11类,累计演出达到2000多场次,获得国家、省市、区不同等级的各种荣誉。银达镇独有的“地蹦子”“二鬼打架”“赶驴”等一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得到传承和保护。
如今,银达镇通过党建示范引领,再次掀起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高潮。以文化作为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银达镇创造出了人心向齐、干劲十足良好势头,在打造城郊“菜篮子”,建设城市后花园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了成效。
乌兰牧骑,不忘初心的“草原文艺轻骑兵”
肃北县乌兰牧骑成立于1974年,素有“草原文艺轻骑兵”之美誉。40多年来,他们心系群众,深入牧区、边防部队、矿山企业等进行文艺演出。至今,肃北乌兰牧骑在国内外的演出中荣获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奖项已超过170个,创编的《雪山蒙古人》《白云诗》等艺术精品获得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从在草原上的演出,到荣登央视代表酒泉向全国观众表演,乌兰牧骑的足迹踏遍了肃北牧区的山山水水。
在地广人稀的肃北,乌兰牧骑不仅仅是传播民族文化的窗口,更是宣传党的政策的先锋队。
“传承红色精神,不仅要把党的政策路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出去,还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因为我们是草原文艺轻骑兵。”演员阿力腾其其格说。
如今,乌兰牧骑秉承着文艺工作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常年活跃在肃北县的草原农村、边防哨卡,每年演出近百场,把艺术带给群众、让百姓感受温暖,续写着雪域草原上壮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