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9月05日
第10版:甘肃史话

【溯源甘肃】秦嬴的族源发祥于甘肃

    甘肃秦文化博物馆馆内陈列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

http://pic.pub.gansudaily.com.cn/003/002/168/00300216840_5900ee9b.jpg

垂鳞纹秦公铜鼎

    秦嬴的族源,说的是被周孝王封为附庸的以非子为代表的嬴姓秦人的族源。以往讨论这一问题,学界大都只追溯到伯翳,再往上就很少过问了;甚至以来源地代替族源问题。其实,根据传说、文献记载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发祥于今甘肃的炎黄集团轩辕黄帝一支,才是秦嬴真正的族源。

    本报特约撰稿人 李清凌

    1

    研究秦嬴的族源,就是要寻找秦地嬴人的世系渊源。对此,学界看法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东夷说和西戎说。经过近百年的讨论,西戎说不得要领,不足为据。倒是东夷说目前比较盛行。又有人以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系年》中的文字,将商盖氏和秦氏或秦嬴说成是从属关系。如清华藏简《系年》第三章说:周武王灭商后,在原殷(商)朝统治区设置了三位以“监”为名的官职,就是“三监”。周武王死后,商朝旧臣发动叛乱,杀死三监,扶立商王后裔逯子耿为王。周成王派兵讨伐叛军,杀逯子耿。忠于商的秦先人飞廉向东逃跑,投奔于商盖氏,周军讨伐商盖氏,杀掉飞廉,将商盖氏的民众西迁到今甘肃甘谷县境内的朱圉山一带,让他们为周朝防御西戎部族,“是秦先人”,就是说,这部分人就是秦嬴的“先人”。许多学者据此相信西迁的“商盖之民”就是秦嬴的祖先,而且认为这是目前发现的有关少昊后裔、秦嬴先祖西迁的唯一证据。

    然而商盖氏、秦人、秦嬴三个词的含义不尽相同。从世系上说,虽然商盖氏和秦嬴都姓嬴,但它们不属于同一个氏。按史书记载,少昊氏的后裔封到运(在今山东郓城县东),以运为食邑的称运氏。后来从运迁到掩(今山东曲阜市)的为奄氏、掩氏或运奄氏。运奄氏就是清华简中说的商盖氏,亦即商奄氏。在《史记》所列的嬴姓十四个氏中,商盖氏和秦氏是并列的两个氏,前者怎能做后者的“先人”?

    竹简对于论证秦嬴族源这样的问题仍然是间接史料,它的公信度绝不比《史记》等纸书高。《史记·秦本纪》记载,周平王东迁洛邑时,攻戎救周的是秦襄公,而《系年》第三章记载说:周朝衰弱,周平王将都城迁到今河南洛阳,秦仲乃来到周人旧地,“以守周之坟墓,秦以始大。”

    秦史上只见有一个名叫秦仲的人,他是秦襄公的祖父,周平王东迁时,此人已被西戎杀死五六十年了,怎能“东居周地,以守周之坟墓”呢?《史记·秦本纪》是依据秦的官书《秦记》而作的,其真实性肯定比民间野史高。由此反观,《系年》关于“秦先人”的记载未必就有真凭实据。

    又见于《史记·秦本纪》记载,最早来到西垂(今甘肃礼县东北)的秦嬴直系祖先是仲潏,仲潏是周季历时代人、是飞廉的父亲,早在商末就来到西垂了,《系年》则说西迁而为“秦先人”的是周初的“商盖之民”,两种记载矛盾。再说,反周失败后,飞廉、恶来父子俩都被周军杀了,笼统地称西迁的人“是秦先人”即秦地先民(当然不是唯一的先民),尚无不可,但无论如何,不能将秦嬴的族源归结到他们那里去。何况族源讨论的重点是一个部族的世系源头,而不是它的近宗或远祖的来源地。秦嬴先祖及其后裔活动过的地方很多,其世系族源却只有一个。

    2

    文献记载,秦嬴的嬴姓来源于其先祖大费即伯翳。据史书记载,伯翳帮助大禹治水、佐舜调驯鸟兽有功,受“舜赐姓嬴氏”,伯翳就是秦嬴的得姓之祖。

    伯翳于得姓的同时还有封土。西汉桓宽《盐铁论》记载“大夫”的话说:“伯翳之始封秦,地为七十里。”说明伯翳的封地在秦。这个“秦”,也叫“秦亭”,其地名殷、周、汉、晋时代一直存在。《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一条记载:“秋,筑台于秦。”杜预注说:“东平范县西北有秦亭。”此地在今河南濮阳市范县。有学者据此断言甘肃的秦嬴是从山东迁来的。然而伯翳得封的秦国早在西周以前就灭国绝祀了,源起于今甘肃清水县的秦嬴,并不是从那里迁来的,因为史书对此毫无记载,考古资料也没有证明。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说:最早的氏和姓不同。历史上有三个秦姓。秦国的后裔以国为秦姓;鲁国有一个秦邑,是姬姓人以邑为秦姓的;楚国还有一个秦姓,搞不清是以邑还是以祖先的字为姓的。但这三个秦姓来源不同。《史记·秦本纪》所说的十四个氏,都是嬴姓。而上述三个秦并不同源。古代婚姻规则是同姓不婚;却没有同姓异氏者通婚的习俗。因此,三个秦氏(异姓)可以通婚,而十四个嬴姓之氏就不能互通婚姻了。

    郑樵所说秦国的后裔以国为姓者,当主要指非子后裔秦襄公建立的秦国以及秦朝灭亡后其子孙以国为姓者。此外,鲁国“以邑为氏”的秦,是指周公旦的后裔,食封于古伯翳之封国“秦”以后,乃以邑为秦氏。说明夏、商、西周时期,位于今河南范县的古秦邑之秦,有嬴姓和姬姓的区别。郑樵说的鲁地以邑为氏的秦,正是指姬秦而不是嬴姓秦人。只有这样理解,他的三个秦氏不同姓的说法才能圆通。若不是伯翳得封的秦国早在西周以前就已经灭亡了,当地就不会另出现一个姬姓秦氏。但伯翳得封的秦国虽灭,其得赐的嬴姓犹存。可见舜赐伯翳嬴姓是秦嬴的得姓之始,但不是其族源。

    3

    要搞清秦嬴的族源,还须弄明白秦嬴得姓之祖伯翳的世系。据宋人罗泌的《路史》记载,伯翳的女系先祖是颛顼氏,男系远祖是少昊氏。“少昊”与炎、黄等一样,是一个部族,部族首领、成员的共名。

    少昊氏仍然保留着所有成员都以氏族名为名称的习惯,因而造成了父子称呼相同,氏族成员同名,数代人同名等复杂的现象。《路史》引《帝德考》说:少昊名清,清早先是地名,又作青阳。少昊父亲以地名为人名,称清或青阳。少昊沿袭了父名,他另有一个名字叫挚(质)。少昊氏“传八世五百岁”。该族五百年间八代人都称作少昊氏,那是一个多么庞大的人群啊!其足迹可以遍布于华夏大地甚至四夷。说他们有的人生在东夷,长在东夷,立功立事在东夷,乃至当了东夷的首领,死后埋葬在东夷,山东至今保留有少昊陵,不都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要讨论秦嬴的族源,要须追究第一代少昊及其父“清”的先人是谁?对此,考古学尚提供不出直接确凿的证据,倒是《史记》《路史》等文献记载虽有缺环,但大致框架、世系是明确的——少昊氏源出于黄帝。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这句话中“其后”的“后”当指其人之后即子嗣,而不是“其人后来”的意思。

    《路史》坚称第一代青阳即“清”是黄帝之子,但其母是黄帝的次妃方傫(lěi)氏,而不是嫘祖。若我们把文献记载中的父子、祖孙等亲属关系,正解为远古氏族、部族的分衍承续关系,而非今天的父子、祖孙关系,那不就可以从中看到许多历史的真相实情吗?

    关于少昊和伯翳的关系,罗泌进一步解释说:当初,少昊的裔子娶髙阳氏之女名修,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之女名华的为妻,生下繇。繇是少昊的四世孙,后来被封于皋(今安徽六安县),因此,人们就称他为皋繇(又作陶),皋陶生有三子,长名伯翳。据此,伯翳是少昊的五世孙。少昊也当为秦嬴的远祖,但仍不能看做是秦嬴的族源。

    4

    追根究底,发祥于甘肃的轩辕黄帝才是秦嬴的族源;反过来说,秦嬴的族源出自甘肃。《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路史》说:“书传嬴姓实出少昊,其源甚著,非高阳后也。”秦嬴的远祖或是颛顼或是少昊,又都出于黄帝。据此,传统和有影响的古文献记载都以黄帝为秦嬴的族源,且有比较清晰的世系传承。它虽然至今尚未得到像殷商先公先王那样直接有力的考古学证明,但渊源有自,五千年传承不断,这本身就很有说服力,理应得到尊重。近代以来,疑古学派总以为这段历史是司马迁“古史人化”和大一统观念下的产物,因而不予认可;乃另辟蹊径,为秦嬴找了许多的族源,而那些说法又都不靠谱。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深入,有关黄帝的历史面目越来越清晰了。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中国通史〉第二卷序言》中说:“三皇或类似三皇的说法应属后人对荒远古代的一种推想,并非真实历史的传说。而五帝则可能实有其人其事,所以司马迁著《史记》时径直从《五帝本纪》开始。”李学勤先生在《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中说:“早在两三千年以前的周代,已经流传着以炎黄二帝为祖先的谱系。古书中有关记载,尽管有些分散零碎,在细节上有不少出入,但是基本的轮廓是一致的,比较清楚的,这是因为这种谱系并非凭空杜撰,而是从远古传流下来,得到当时人们公认的。”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在《炎黄传说与炎黄文化》一文中认为,黄帝生活在仰韶文化后期,社会进入铜石并用的时代。同类看法还有很多。各家认识虽略有区别,但对黄帝和“五帝时代”历史真实性的肯定则是一致的。这是当前有关黄帝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主流观点。

    学界既然已将“黄帝”看做是有历史内涵的概念——不论其代表一个氏族、部落、古国首领还是历史时代,那么,在其后裔秦嬴的族源问题上,就无须也没有理由再否认秦嬴与黄帝的渊源关系了。在这个问题上,既然考古学尚拿不出直接确凿的证据,我们何不倚重于传说和文献记载来解决问题呢?须知尚未得到考古学验证的史料,同样是不可轻视、更不可无视的。我们在这一理念下,主要以文献记载为依据,同时参考了一些间接的考古资料,确认秦嬴的得姓之祖是伯翳,远祖是少昊,族源是发祥于今甘肃的远古炎黄集团黄帝一支。

2018-09-05 1 1 甘肃日报 c84464.html 1 【溯源甘肃】秦嬴的族源发祥于甘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