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8月24日
第01版:要闻

【三年决战奔小康】培训一人,就要能就业一人

——从灵台县北张村实践看劳务产业“蛋糕”如何做大

    本报记者 宋振峰

    作为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劳务产业在决战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但是,这两年,外出打工的性价比越来越低,如何将劳务产业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呢?

    灵台县注意到,随着近年来狠抓产业扶贫,当地牛果菜主导产业链上需要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可别看许多农民种了多少年地,这些特色产业上掌握的技术并不多,就近干个活,一下子还上不了手。

    培训一人,就要能就业一人。去年以来,灵台县开始依托龙头企业,提高劳动技能培训质量,着力解决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提高了贫困群众就近输转的能力,让他们个个都有了致富门路。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灵台县上良镇北张村的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试图从这一样本出发,探寻当地劳务产业发展壮大的奥秘。

    如何让培训质量和数量相匹配?

    ——依托龙头企业,让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训相结合

    劳务产业,得从拼体力到靠技能。

    这个理,谁都懂。近年来,各地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不断加大劳务培训力度。但毋庸讳言,现实情况却不大尽如人意,在一些地方,就出现了劳务培训与群众就业“两张皮”、培训数量与就业质量不匹配的现象。

    拿就近输转的劳务技能培训来说,北张村深有体会。

    北张村十分之九的耕地是山地。以前,种地得牛耕,村里家家户户都养一两头牛。2002年,村里养到了320头牛。为了趁热打铁让牛产业“牛”起来,村里那年建养殖小区时,专门在牛棚旁建了个培训室。一连十多年,县乡畜牧站的技术人员每年来三四回,讲些理论,村民再交流一下。

    效果怎样呢?虽然培训年年搞,村民也学了点技术,但碰到许多难题还是“干瞪眼”。如今不能放养了,每年春天,村民圈养的牛至少要死两三头。像2010年,村里40多头牛得了流行感冒,差点引发疫情。村民提起来都有点怕了。再加上农业机械化逐年推广,到2013年初,村里养的牛反而减了一半多。

    如何让培训更加精准、实用?

    2013年,当村支书没几年的姚军富,为了带动群众致富,告别了以前单纯的贩牛生意,办起了养殖场。他成立了灵台县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将自家养的15头牛一下扩大到160头。

    姚军富明白,要想让村民动起来,就不能光讲理论,还得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为啥牛容易得病?他发现,以前,村里养殖防疫主要是春秋两季,畜牧站技术人员来村里给牛打两回针。至于消毒,村民在牛圈门口撒点生石灰,就算了事。其实,这些生石灰最多一周就没了效果,但没人周周撒。

    养殖场办起来后,姚军富每月根据季节,都给牛打不同的疫苗。同时,他也给养殖户家里养的牛搞防疫。每周消毒时,他还会派两名技术人员推着消毒机,到养殖户家里上门服务。

    平日,他还经常请养殖户到公司,实地跟技术员学习饲料怎么配出栏才能快。(转4版)

2018-08-24 ——从灵台县北张村实践看劳务产业“蛋糕”如何做大 1 1 甘肃日报 c82419.html 1 【三年决战奔小康】培训一人,就要能就业一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