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8月18日
第04版:综合要闻

让科技芬芳洋溢陇原大地

——写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建院80周年之际

    (接1版)

    脚踏大地,他们将科技成果送进千家万户

    “我只是懂点专业知识的农民。”这是李继平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今年52岁的他,是省农科院植保所的一名研究员。

    8月12日,刚结束张掖的科研工作,因为心系着渭源田地里当归、党参等中药材的生长情况,李继平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渭源县会川镇南沟村。

    “李教授,我家的药材地里用不用打壮根灵?”车子驶入村子后,缓缓前进,村民袁效兰透过车窗一看到李继平,便一路小跑,连喊带招手地把李继平叫下了车。

    “不能打壮根灵,打了产量能增加,但药的品质却下降了。等会我去给你拿些药。”李继平一边耐心地解释着,一边往田里走。

    “今年,李教授老往村里跑,教大家药材怎么种,化肥怎么用,病害怎么防……很受村里人欢迎。”袁效兰说。

    多年和农民打交道的经验让李继平清楚地知道,要想真正让农民自觉运用新技术,增产增收,必须让他们亲眼看到效果。为此,李继平还特意选了村里的一块地作为展示田。

    2亩地的展示田里,用村民传统的露地栽培和地膜栽培不同的方式种植着当归和党参,其中还区分了农科院专用肥和农民自己用的化肥。

    “开春的时候,用了新技术的秧子都长起来有3厘米,传统法子种植的还不见动静呢。”袁效兰说,每次路过的村里人都在说,用新技术种的就是不一样,要跟着专家学起来。

    作为植物病害专家,在南沟村中药材种植方面,李继平也将专业优势发挥出来。“今年全省党参的根腐病非常严重,一旦发病,根本没办法解决,产量损失严重,质量变劣,有的甚至完全失去药用价值。而南沟村的400多亩党参、700多亩黄芪都经过了药液泡根,基本没有受到根腐病的影响。”李继平说。

    进行了一番查看,看到村里中药材的长势良好,李继平才放心离开。在行驶到五竹镇渭河源村的一片马铃薯试验田时,他又下车在田地里查看起马铃薯晚疫病的情况,摘取了不同品种患晚疫病的叶子,小心翼翼地用纸包起来,并写上时间、地点、品种等基本信息。“这个拿回去,我要做不同品种的晚疫病抗性检测。”拿着包好的叶子,他认真地说。

    “总是在各地奔波,辛苦吗?”记者忍不住问他,李继平回答道:“只有到田地里,踩着泥土,为农民解决一个个生产问题时,我心里才踏实,觉得自己没虚度光阴。”

    多年来,省农科院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李继平一样脚踩大地、心系农民的科研人员。

    马铃薯专家——王一航,成天泡在马铃薯试验田里,一干就是30多年,相继选育出12个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000余万亩,新增产值50多亿元。

    胡麻育种专家——党占海,通过抗生素诱导发现了胡麻雄性不育突变体,创建了世界首例胡麻温敏型雄性不育系,并育成世界首例胡麻杂交种,突破了世界难题,为胡麻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

    辣椒专家——王兰兰,主持选育了陇椒1号到6号,以及8号到10号等辣椒新品种,让陇椒系列品种成为甘肃省辣椒主栽品种。

    小麦专家——杨文雄,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工作,先后主持选育了以陇春27号为代表的10个陇春系列小麦品种。

    ……

    正是有这样一批又一批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一拨拨农业科技成果不断地送进千家万户,得以在田间地头应用,得以让农民增产增收。

    科技支撑,他们为脱贫攻坚增添新动力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科技支撑则是产业扶贫的关键。一直以来,省农科院利用自身的优势,肩负起科技扶贫的重担。

    “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村里人对科技知识掌握得不多,尤其缺少对病虫害的认识。马铃薯很容易患晚疫病,稍微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损失。2016年村里情况就很严重,一亩地减产1000斤呢。”渭源县五竹镇渭河源村下红沟社村民张林说。

    直到去年,在省农科院的科技支持下,村里的这种情况得到好转。“去年以来,省农科院在村里多次开展科技培训,让大家在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面都有了提升。今年雨水多,特别容易引发晚疫病,但因为预防及时,大家基本没受到太大影响。”

    张林同样还是渭源县渭红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合作社主要通过与农户签约,带动大家种植马铃薯原种致富。“我们购买省农科院的原原种,免费发放给群众。”张林说,省农科院除了为农户提供科技培训,发放化肥、农药……在销售环节,他们也进行牵线搭桥,帮助合作社将收购来的原种销往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这仅仅是省农科院实施科技扶贫的一个缩影。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依托“三百”行动,省农科院举办各类技术指导和培训660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9万人次。依托“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省农科院150多名科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对农民进行新技术的传授。

    “我们把培训工作总结为四句话: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这既是对科技人员的要求,也是科技人员的发展方向。”省农科院负责人说,因为始终以此为指导和目标,农科院工作者在各地的培训活动颇受当地农民欢迎。

    除了开展科技培训,建立科技示范点,在推进新技术、新品种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近6年“三百”行动的实施,省农科院在全省47个贫困县建立了111个科技示范点。其中取得的成果也令人欣喜。示范区小麦增产9%-12.5%,玉米增产11%-21.8%,马铃薯最高可增产40%……种植面积约1.1万公顷示范田,辐射带动近16.7万公顷的土地,新增收益7亿元以上,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发挥了切实的科技支撑作用。

    去年以来,省农科院还主动参与,全面启动对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区)的对口精准帮扶行动。根据各地生产实际,设立科技示范专项,围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和当地产业基础,筛选先进适用成果技术开展示范推广和脱贫模式创建。目前,西和县、文县、宕昌县等12个县的科技示范项目已落地实施,建立了16个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小麦、玉米、马铃薯等新品种及配套种植养殖技术面积4800多亩,带动发展起11个专业合作社。

2018-08-18 ——写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建院80周年之际 1 1 甘肃日报 c81392.html 1 让科技芬芳洋溢陇原大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