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8月15日
第10版:甘肃史话

【溯源甘肃】老子及其《道德经》与甘肃的渊源

    老子青牛图

    道德经

    孔子问礼于老子

    本报特约撰稿人 马保平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五千余言的《道德经》。老子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后来隐居不仕,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老子的西行线路与甘肃的渊源颇深,至今留有许多遗迹传说。

    一

    老子其人,最早的书面记载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聃”在西周是一种官职,是皇帝小时候的伴读,老子是周景王的伴读,周敬王的老师。周代太子的老师称聃,周天子的后裔称老子为聃公。楚苦县厉乡曲仁里村,属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

    史学界认为老子生于公元前577年周定王当政时。周定王于公元前605年继位,公元前545年去世。历史推论老子比孔子大21岁,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6年,由此认定老子诞辰于公元前577年。

    历史记载孔子两次周游列国,第一次周游列国时曾拜访过老子。孔子第一次周游列国主要是拜访各国知名学者,学习各家的文化所长。孔子每见到一位学者,回来后都会向同行学生评价其学问优劣。二十五史中《老庄申韩列传》对于孔子拜访老子有如下记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浅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己。”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纶,游者可以为罔,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和老子交谈两个时辰后,未能探究出老子的学问深浅,孔子这段话表示了孔子对于老子学问的赞叹与向往,显示出老子学问的高深。

    老子学问从何而来?虽然东周日渐衰退,但上古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有着很深的积淀,老子是东周周景王时期守藏史,他能看到上古所传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这些历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更重要的是,周王朝的守藏史担负着后来历史上的司天监一职。古代每天要测日影观天象,制历法,定节气,为指导农业生产服务。老子熟悉天道,正是因为职业原因。

    二

    老子何以西出函谷关?《史记》的记载是:“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后代有人说老子是为了躲避战乱而西行,此说稍有不妥。

    《春秋》记载:“三百年之久,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攻侵伐不可胜数”,但都是列国之间互相战攻侵伐,战争从未漫延至周天子的京畿洛阳一带。当时的史书——《春秋》记载只有两事与周天子有关。一是西北的戎人抓周天子的大夫凡伯。《春秋·公羊传》评价此事说:“诸侯不得执天子之大夫,执天子之大夫,与伐国同罪”。另外一件事是晋文公处于霸主地位时期主持践土会盟,召周襄王参加,《春秋》记为“天王狩于河阳”。《春秋·公羊传》中不赞许臣召君的行为。《春秋》中记载大大小小战攻侵伐不可数,对于周天子不敬的事,都详细加以记载,更不用说攻打周天子的事而不记载的。自周平王东迁,周天子势力就已经开始渐衰,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为争夺霸主地位,彼此之间战争不断。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第一位霸主。管仲任齐桓公宰相后,给齐桓公的指导方针是“奉天子以令诸侯”,任何会盟、征伐、决策要先拿到洛阳上报周天子,取得周天子形式上的同意后,才能实施。这给以后的霸主确立了准则。所以,春秋时期战乱只是在诸侯、封国之间进行,没有任何战争针对周天子及其京都所在地洛阳一带。老子是周天子的官,所以不会因为躲避战乱而西行。

    那么老子为何西行?老子作为兼管司天的官,他夜观天象,见“玄天之气”罩于西北,遂西行。老子已经看到周室衰微,于是他就离开洛阳,骑青牛西行,想要去西秦实地考察。

    历史上西秦有两次大的发展。《史记》中有“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西伯侯,即周文王。周文王被殷纣王关押三年,回到西周后谋划争夺中原。当时,战马是最重要的军事资源,于是周文王派自己的管家到关山以西渭河上游养牧战马。公元前1045年武王伐纣,殷纣王战败,周武王占领朝歌,按照功劳大小分封,管家牧养战马有功而被封子爵,赐嬴姓,受封西秦国(关山以西,渭水上游至洮州)。是为秦始皇的先祖。

    西周第十代周幽王,为讨好宠妾褒姒,闹出了“烽火戏诸侯”的笑话,并欲废王后申氏。王后申氏联合处于北方的犬戎族攻打镐京而战胜,诛幽王与褒姒。然而尾大不掉,看到了镐京富庶的犬戎人不肯离开,太子申秘密联合嬴氏攻打犬戎兵并取得胜利,建立了东周,史称周平王,并于公元前778年迁都洛阳。由于得到西秦国的帮助,周平王将西秦国由子爵国升为公爵国,由此才有了秦穆公、秦宣公这些称谓。并恩赐关中土地,从此西秦改名秦国。有了大面积的耕地,所以秦国很快富裕起来,到老子那个年代秦国已经成为东周各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当此之时,东方齐国,南方楚国实力也较为强大。老子分析认为将来能够统一中原、打败齐楚的必定是秦国。所以老子入秦进行考察。

    老子入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秦国当时的领土就是之前周天子的领地。周平王是西周第十一代,前十代周天子的陵墓都在陇山(古称龙山即今陇县),老子想要前去祭奠历代周王。

    三

    老子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把守函谷关的守将尹喜也是修道之人,史书记载,他在城楼上观望,看到从东边飘来一大团紫炁(音气),便知是道行高深之人。《史记》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尹喜知老子为大贤大德之人,于是请老子为其著书。老子随尹喜到周至县楼观台讲经三天,言5100多字,后来这5100多个字被编撰成书,就是《老子》,唐代时命名《道德经》。

    尹喜听了老子3天的课,对老子十分佩服,于是他弃官不任,而拜老子为师。随老子从关中西行到了陈仓(今宝鸡)陇州(今陇县)。老子和尹喜祭拜西周历代亡灵后,翻越关山遂至西秦考察,因为秦国的根基在西秦。老子一行从关山到甘肃清水县,在翻越关山时老子的青牛累死,将牛埋在了这里,因此关山西侧甘肃清水县境内叫牛头山,而山下那条河叫牛头河。牛头河是渭河的一个支流,之前经常泛滥,老子和尹喜在此停留三个月,带领西秦民众疏通河道修筑河堤,从此2000多年来牛头河再也没有泛滥过。当地老百姓就把牛头河下游叫伯阳渠,而牛头河注入渭河处的地方叫伯阳镇,因为老子号为伯阳。伯阳镇旁边山上有伯阳祠和尹喜庙。

    之后老子沿渭水西上,去渭源祭拜不肯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直到洮州。在东周列国时期,汉族人口最西到临洮,再往西就是戎狄所属。老子在洮河办学授课,这就是后来的临洮讲经台。

    四

    尹喜把老子讲的《道德经》藏在楼观台后面的一个山洞里。孟子说的“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说的就是战国时期的社会现状。杨朱的弟子环渊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老子留下的《道德经》,之后回到中原潜心研究,将《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名道篇为37章,下篇名德篇为44章,共为81章。环渊的弟子将《道德经》带到了齐国,《道德经》成册发行大概是在齐国。齐国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学,即稷下学宫,孟子的学生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最早《道德经》就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刻印发行的,最早注释道德经的人也是韩非子,《韩非子》书中有《解老篇》和《喻老篇》。这也就是为什么司马迁给老子和韩非子合作传记的原因。

    西汉初期,做了皇帝的刘恒有一次在渭河边行走,碰到一个老头,老头给他讲述《道德经》。刘恒很着迷,老头和他约定每天到渭河边上来听他讲述,但不能带一个人,也不能告诉任何人。老头把《道德经》整个讲了一遍后从此消失。刘恒根据老人的解释,自己记录的《道德经》版本,称河上公注本。

    西汉中期,汉武帝登基之后,董仲舒上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官学。三国时期,曹操手下儒生王弼,注解了《道德经》和《易经》。儒家用的《道德经》一直是王弼注本。

    唐朝李世民的母亲、奶奶都是鲜卑族。李渊打下中原,但有人认为他有少数民族血统。李世民为寻找其作为汉族正统的血缘身份,召集学者研究,证明了李渊、李世民是老子后代。老子名叫李耳,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在春秋时期做过魏国的将军。老子的孙子,李宗的儿子叫李宮,李宮是魏国的散大夫,李宮第七代孙子叫李假,李假是刘邦手下的散人,李假的儿子叫李解,李解被刘邦封到陇西作胶西太傅。所以李解这一支就落在陇西。李渊的父亲叫李虎,李虎是李解正宗的后代,所以就证明李氏天下是正统的汉族人的天下。上溯其先祖为老子,因此李世民给老子非常高的封号叫“道徳真君”,唐朝以后凡是道教的庙宇中玉皇大帝之上就是太上老君。从此老子这本书就改名叫《道德经》。

    唐玄宗时期命李荃、傅弈搜集整理道家经典,编撰《道藏》,第一次汇集了中国传统文化。乾隆时期以纪晓岚为主编,编制《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编成后一共誊写了7套。第一套叫《文渊阁》,放在故宫,现在台湾。第二套叫《文津阁》,放在圆明园,被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烧毁。第三套叫《文源阁》,放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现在北京图书馆。第四套叫《文溯阁》,九一八事变时期张学良命人秘密转移到北京,然后又转到甘肃兰州藏在榆中县废弃的砖瓦窑,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打开后仍完好无损,后在甘肃兰州建文溯阁四库全书馆,地址在兰州市九州台。江南还有三阁,各藏有一套四库全书。一套叫《文汇阁》,建在扬州文汇路,被洪秀全烧毁;一套叫《文宗阁》,建在镇江。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英国侵占镇江,战乱中藏书遭损。1853年太平军自瓜州攻占镇江,文宗阁藏书被烧为灰烬。第七套叫《文澜阁》,建在杭州。日本人占领东北后才知道东北的《文溯阁》已经不在,于是盯着杭州的这套四库全书。但军统戴笠在日本人进入杭州之前已经悄悄派人把这一套四库全书转移,这套书在运输途中遭土匪抢劫而流落到民间。1945年被浙江大学马一浮教授发现,浙大校长竺可桢安排浙江大学师生去搜集,只收回8千余册,后又安排人按照文渊阁藏书去誊写,共抄录了一万三千多册。因此说,四库全书只剩下三套半。

    《道德经》的版本,除上述河上公注本、王弼注本、傅弈注本外,第四种是敦煌本。这一版本把《道德经》分为道篇和德篇,但不是八十一章,而是六十七章。

    2015年,甘肃华亭县有人献给国家一本《姬氏道德经》。姬氏是周天子的后裔,周平王东迁之后,召公有一支后代留下来看守王陵,其后代说老子拜访王陵时给他们留下了一本《道德经》,他们世代相传。但是这本书不是原本,是经过转抄过的。《姬氏道德经》分为六篇,第一篇叫道经篇,第二篇叫德经篇,第三篇叫道理篇,第四篇叫道政篇,第五篇叫道法篇,第六篇叫道术篇。2016年国家组织专家鉴定认可后于2017年正式出版《姬氏道德经》。其内容和现在传世的《道德经》内容总体相同。

2018-08-15 1 1 甘肃日报 c80853.html 1 【溯源甘肃】老子及其《道德经》与甘肃的渊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