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8月15日
第05版:经济新闻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生态文明 美丽甘肃】

“最美草原”唱起动人牧歌

——走进大美祁连山系列报道之三

    (接1版)去年2月至3月,由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的中央环保督察组就此开展专项督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通报。

    痛定思痛,马上整改!为了保护祁连山,为了保护牧民的家园,一场草原保卫战悄悄打响。

    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旅游景区是肃南县的王牌景区,九排松、康隆寺、石窝会址等景点驰名中外,可是蜂拥而至的私家车、人满为患的游客接待中心曾给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被列为整改的重点。如今这里的情况如何呢?

    记者在景区现场看到,私家车如今已难觅踪影,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游人统一乘坐旅游大巴车进入景区游览。景区内,进入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道路、栈道等关口,都已设置了禁止游客进入的标识。

    景区负责人李克勇告诉记者,整改前,旅游旺季每天能清理两皮卡车的垃圾。现在景区里垃圾少多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大大减轻。

    据李克勇介绍,景区已全面拆除保护区缓冲区内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游客接待中心一座、80平方米悬空式接待房屋18间、95平方米生态小木屋3座、650平方米的拉马场管理用房及烧烤城2处、24平方米彩钢商铺门面8间,同时拆除舞台、滑索等设施设备和其他临建设施。

    接近中午,兰州游客杨云霞和孩子准备乘坐旅游大巴去景区外就餐。“游客要慢慢适应景区内游览、景区外吃住的旅游模式,毕竟保护生态环境高于一切。”杨云霞说。

    康乐镇巴音村境内的神麒矿业公司烧柳沟煤矿旧址,地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缓冲区、试验区。记者在这里看到,人工种植的草地已是绿茸茸的一片,几乎看不到任何采煤的痕迹。当地国土所所长秦学红告诉记者,水泥碑旁边就是当时封闭的井口,去年县里对这片区域全面清理,并进行人工植被恢复,今年再次补播了披肩草,绿色的遮阴网用来提高草籽发芽率,保持水土……不久的将来,这里也将披上厚厚的“绿毯”。

    经过一年多的问题整改、生态修复,保护区内矿业权全部关停退出,旅游经营活动全部停止,草原超载超牧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实现了草畜平衡,喧嚣的草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草原牧民的新身份

    “建萍,收拾一下,我们准备出发,记得拿上水壶!”

    在祁连山寺大隆保护站大桥管护站,今年3月新上任的生态管护员安建萍跟随护林员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一路颠簸,终于到达管护责任区——多脊背,她要做的是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查看草木生长情况,做好辖区内森林草原病虫害测报等工作。

    安建萍家住肃南县康乐镇德合隆村,世代以放牧为生。2017年底,安建萍一家四口搬出保护区的核心区。目前,肃南县有149户484名农牧民从核心区搬了出来,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自己热爱的这片草场。

    在肃南县红湾综合市场,妥雪梅经营着一家麻辣串串香店,她是最早一批从康乐镇大草滩村搬迁至县城的牧民。“搬出牧场后,丈夫在外跑运输,公公成了生态管护员,一家的收入和之前放牧相比差别不大。但搬出草原后,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方便多了!”

    为确保农牧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张掖市在生态保护、农牧民定居、草原奖补、公益林补助管护、精准扶贫、困难群众救助等政策集成创新方面大胆探索和实践,一户确定1名护林员,每人每年发放管护经费3万元;一户培训1名实用技能人员,确保每户有1人掌握实用技能技术,能靠手艺吃饭;一户扶持1项持续增收项目,支持搬迁农牧民发展舍饲养殖业、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一户享受到一整套惠民政策措施,如房屋拆迁补偿费、住房补助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补助资金等。据测算,农牧民迁出前人均可支配收入19398元,迁出后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20145元,增加747元。

    像保护皮肤一样保护草原

    草原是肃南县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肃南县草原面积2677多万亩,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有草原1240多万亩。

    “草原对肃南特别特别重要。草原是肃南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草原还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尘降霾、固碳释氧、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草原就是地球的‘皮肤’。”说起草原,肃南县草原工作站副站长祁晓梅有说不完的话题。

    1993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的祁晓梅,走出校门后就一头扎进了肃南大草原,从未离开过。祁晓梅在肃南县城长大,小时候对草原没有一点概念,直到大学毕业分配到皇城畜牧站工作后,她对草原的热爱与日俱增。20多年来,她已离不开草原,也为家乡草原的保护和研究努力工作着。她告诉记者,肃南县基本草原面积大,草原类型多,有低地草甸、温性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9个类型。自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在肃南县实施以来,肃南县加大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每年完成人工种草10万亩以上,年储备优质牧草达9万吨。根据县草原站监测报告结果显示:草原生态保护禁牧区牧草平均高度从2012年的14厘米提高到2017年的19厘米,总盖度从2012年的65.5%提高到2017年的78.2%,优质丛生牧草比例上升到58%以上。此外在草原治理方面下了很大的气力,鼠虫害和植被裸露地的治理都取得了成效。

    在肃南县,不仅有祁晓梅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关注着草原,普通的干部群众和广大牧民也成为“草原卫士”。在肃南草原上,活跃着一支草原生态管护员队伍。204名草原生态管护员分布在全县的102个行政村,每村1至2名管护员。他们熟悉草原保护的政策法规,经常深入牧户家中清点饲草、牲畜数量,记录巡查台账、传递信息,进行草原普法宣传。他们懂民族语言、熟悉本村基本情况,常常用最贴近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交流和管理方式,让每片草原都能得到维护。

    有一回,大河乡皂矾沟一带发生了爆发性的沙鼠鼠害,涉及面积达15万亩,县里请来了专家鉴定,全县所有的干部职工也发起了动员令,每人背着30斤重的药袋,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投药,前后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一天都未间断,在很短的时间里控制住了鼠害蔓延。

    在祁晓梅的眼里,肃南的草原是她见过的最好的草原,这份偏爱也让她在草原保护之路上越走越远。

    如今的肃南草原满目苍翠,绿草如茵,鲜花斗艳……祁晓梅说,草原又变回了记忆中的样子。

2018-08-15 ——走进大美祁连山系列报道之三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生态文明 美丽甘肃】
1 1 甘肃日报 c80823.html 1 “最美草原”唱起动人牧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