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8月10日
第08版:理论

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品牌强省创造性转化

    倪国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产业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作为我省未来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主要阵地,如何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创造性转化,对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至关重要。

    要实现甘肃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品牌强省的创造性转化,首先要统筹优化文化区域布局,着力打造三大文化产业区:陇东南文化历史产业区建设要突出绿色发展,注重保护乡村文化风貌、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探索发展特色民间民俗工艺美术、民族特色演艺、特色文化旅游、特色节庆、中医药养生保健等文化业态。保护和建设特色文化生态区、特色街区、特色村镇,提供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留住青山绿水、系住乡愁、守住华夏文明的文脉。

    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建设要突出现代都市优势和特色,着力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制造、创意设计服务的深度融合,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的同时,加快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文化装备制造、文化数字内容等知识密集型文化业态,打造高层次文化产业圈。突出城市文化功能定位,积极培育发展文化金融服务、文化商贸流通、文化人才培养、文化产权保护和交易、文化企业孵化、文化科技研发等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性产业,着力打造服务甘肃、辐射周边省区的综合性、高端化、专业化文化服务集聚区。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民族文化资源富集优势,推动实现区域内互补发展、联动发展、共享发展,加大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力度,着力打造临夏特色民族文化产品、甘南藏文化产品、陇中特色文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集聚区,培育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建设要突出开放发展,重点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依托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重大文化节会,大力开展国际性文化会展活动。突出融合发展,打造集戈壁、沙漠、绿洲、丹霞、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于一体的西部特色文化旅游区,加大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按照国际标准举办特色体育活动、赛事和展会,培育文化体育产业;对葡萄、香草、花卉等特色农业进行文化创意开发,提升文化附加值,发展特色文化休闲农业。围绕国际会展和赛事,引进国外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健全产业链,形成特色产业体系。

    从国内外发展的大趋势看,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创造性转化,除了在文化本身上做文章外,还要重视融合发展,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尤其要探索、研究、挖掘“文化+”模式,将文化创新创意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所谓“文化+”模式,主要是指以文化为主体或核心元素的一种跨业态的融合,即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创意、电商、互联网等相结合,形成以文化为内生驱动力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借助“文化+”模式,延伸文化品牌传播的土壤,让甘肃文化品牌深入人心,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创造性转变的关键所在。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找准与“文化+”模式结合点。打造文化品牌符号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大胆创新。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独特的文化资源是提升品牌符号辨识度、增强品牌价值的重要条件。其次,借助科技、创意等元素开发特色文化,使文化产品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有文化内涵。另外,还要找到“文化+”和地方文化资源之间的关联点,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发挥其现实作用。

    此外,还要努力实现民族文化的国际表达。文化企业品牌销售的不仅是文化产品,而且包括文化产品蕴含的思想。因此,文化符号的品牌化应本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外来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借鉴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求同存异、挖掘共性,借助“文化+”模式,走国际化融合之路,使文化品牌能够走向世界、绽放光彩。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8-08-10 1 1 甘肃日报 c80108.html 1 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品牌强省创造性转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