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8月09日
第05版:廉政视野

【化风成俗】会宁:升学“暖”风“凉”下来

    本报通讯员 柴广鹏

    今年高考结束后,当大家都准备好好“暖”一下的时候,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北电力大学的会宁县司法局副局长杨春霖只在家里随便做了两桌饭,邀请亲戚简单地分享了一下喜悦。

    “听说娃娃考得好得很,不准备‘暖’一下吗?”“不‘暖’了,这有啥可‘暖’的。”杨春霖一一谢绝了大家的“盛情”。

    “‘暖’学生”是会宁的方言,意思是为考上大学的学生家庭庆贺。本来是一个好事情,借此机会鼓励引导其他孩子勤奋学习,争取考一个好大学,同时亲戚朋友们也会乘此给点自己的“心意”,帮助减轻孩子上大学的经济负担。

    “听说孩子考得比较好,啥时候‘暖’着来?”几年前在会宁,人们见了孩子刚考上大学的亲戚朋友,都会这样问候。

    但“暖”学生的风气慢慢就变了味儿。

    “考上清华、北大了肯定要‘暖’,上大专、高职也要‘暖’。家家‘暖’学生,邀请了你就得随礼。等自己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不管好不好,出于各种原因,也想‘暖’一下。”汉家岔镇汉岔村村民刘首君这样说道。

    “暖”风在会宁一度流行了起来,干啥都要“暖”。“暖”风逐渐演变成了俗气,不再是一种喜庆,反而成了大家的一种负担。在会宁农村办宴席,每桌饭的花费约在500元左右,以至少20桌计算,“暖”一次大学生的花费至少需要1万元。

    为纠正这股歪风,会宁县从党员干部抓起,每年到了升学季,县纪委监委都会通过向全县党员干部发送廉政短信和下发严禁违规举办“谢师宴”“升学宴”通知等方式,提醒党员干部在分享孩子成功喜悦的同时,要慎独自律,不闯“红灯”,不碰“红线”。同时,向社会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鼓励广大群众进行监督,并成立明察暗访组,对党员干部违规操办“升学宴”“谢师宴”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严肃查处并在全县通报。会宁县还鼓励广大学生利用手机短信或微信等形式向老师表达谢意,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很快,“暖”学生的行为在党员干部身上得到明显遏制。

    “划不来搞个大操大办,提前要报备审批,有时候工作对象听见了也要来参加,挺麻烦,也没那个必要。孩子考得好了,就安排家人亲戚朋友,小范围庆祝一下就行了。”会宁县司法局副局长杨春霖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干部的作风就是风向标。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暖”学生风气逐渐恢复理性。

    会宁县新庄镇泉坪村柴家湾社是会宁出了名的“状元社”,去年总共有9名学生考上大学,其中有6个是重点大学,但是设宴“暖”的没有一家。

    “现在我们村子里,除了那些确实考得非常好的,比如考了全国知名院校的,大家会提议简单‘暖’一下,鼓励娃娃们向他们学习,其他考上一本、二本院校的现在基本都不会‘暖’了。”柴家湾村民柴世泰说道。

    会宁的这股“暖”风终于“凉”了下来。

2018-08-09 1 1 甘肃日报 c79840.html 1 【化风成俗】会宁:升学“暖”风“凉”下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