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7月26日
第09版:评论

【说事】如何防范“伪科普”

    杨李喆

    在不少中老年人微信朋友圈,往往能看到转发的大量所谓“科学研究表明”文章。开头都“科普范儿”,然而不久就画风突变,大肆推销某种药品或者医疗器械。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伪科普”式虚假医疗广告,大多集中于两性疾病、健康养生等领域,被一些民营医疗机构或商家利用,包装宣传其产品或服务。(据新华社)

    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援引……这样的字眼,极容易给受众带来认知上的混淆。这些所谓的“科普”文章,尤其是这些专家解读、权威解释等如果都是杜撰的,无疑会贻误疾病的诊治,甚至成为伤人乃至害命的“凶器”。

    对于这些“伪科普”,其一,受众须有正确的认知,并加强防范。比如,面对朋友圈里的医疗知识,应多从医生那里求证,对于不符合科学的内容,不信不传,更须积极做好辟谣。其二,须强化监管与审核。一方面,自媒体平台应对发布的文章加强审核,通过关键词屏蔽、黑名单提醒等方式控制伪科普的传播;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防范监管“死角”,通过拓宽群众举报渠道,加大对发布者的惩罚力度。其三,要用“真科普”有力还击。“伪科普”之所以能够兴风作浪,恰恰证明了“真科普”宝贵稀缺。所以,应注重科普宣教和疾病预防,让公众有获取医疗科学知识的“正规渠道”,不断提高鉴别真伪的能力。

2018-07-26 1 1 甘肃日报 c77136.html 1 【说事】如何防范“伪科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