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章
怎样把英雄题材纪录片做得生动又深刻?纪录片《决战兰州》把老兵亲身经历的讲述和专家学者对历史的系统解读结合起来,再现了一幅为新中国诞生献出过青春或生命的英雄群像。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号召全社会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纵观历史长河,无数英雄前仆后继,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促进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战争题材纪录片《决战兰州》以解放战争为背景,以典型事例、人物、故事为线索,通过历史亲历者的口述、回忆和学者专家对历史档案的解读,全面、系统、深刻地解读兰州战役,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兰州地区同西北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解放兰州的辉煌时刻。
在致敬中回望历史
战争电影,我们看过很多。但对于战争的残酷,任何影视改编,都不如纪录片来得直接。
《决战兰州》紧扣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的主旨,以客观公正的视角讲述解放战争。在唤起老兵心底记忆的铺陈中,《决战兰州》试图打造一部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战争纪录片,探究人民军队的制胜密码。
《决战兰州》中的解说并非简单的重叙过去历史的大事记,也未过于聚焦个人命运,而是将历史与人物相融合,其中不乏战争历史的大氛围,又有真实人物的故事与情感细节。考虑到节目的故事性和传播度,节目引入了更多老兵亲身经历的讲述,放大细节和人物情感,在一个个真实故事中还原当年战争的原貌。
英雄烈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伟大历程、可歌可泣英雄史诗的缩影和代表,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决战兰州》中,这些英雄重回阵地,而这片土地也见证和记录着他们不朽的功勋。老战士们的同期声、历史专家学者的解读,配合着当年战争的场面,一个个英雄故事和战事情景细节跃然于荧屏之上,在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中逐步将当年的历史现场推向高潮。
走近英雄的内心世界
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事实比虚构更有击中人心的力量。通过与老兵们对话和对历史档案的梳理,《决战兰州》以老兵们的口述回忆为线索,近距离走近了历史,走近了战争,走近了那些英雄的内心世界。
95岁的王立功因患有脑溢血后遗症而大脑严重萎缩,对日常事务经常性遗忘,甚至连刚刚吃过早饭都不记得,却清晰地记着沈家岭一战的具体日期;88岁的白占彪听力严重受损,日常沟通根本无法听清对方的话语,但当年的炮声仍依稀回响在耳边;92岁的张鸿斌视力严重衰退,而他贴身携带的那张在兰州战役后拍下的军装照,即便再小,也早已烙印在他的心中。
“我们能活下来,就很幸福了。”回忆起那些曾经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有的牺牲,有的离世,张鸿斌不禁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虽年事已高,年华逝去,身上的累累伤痕在老兵眼里不过是云淡风轻,而那些并肩作战战友的牺牲,却是更大的痛点。
“我是一野2兵团第11师31团,何志瑛。”
“30团,作战参谋李振朝。”
“32团,测绘员,杨兴龙。”
“31团,作战参谋,陈明德。”
“33团,部队卫生员,王文贵。”
“我们幸存的五个战友来看你们。敬礼!”
耄耋老兵经过多次反复,终于如愿走上沈家岭。五位幸存的老战友踏上这片曾经战火纷飞的土地,为流血牺牲的英雄洒下一杯杯白酒和满腔温热的敬意。而在一声声深情的呼唤背后,是一个个震撼心灵的战场传奇。那些年那些人,用青春热血,换来了今天强大的中国。
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不管从内容、艺术手法还是其所承载的价值意义,战争题材纪录片在和平年代依旧具有独特的魅力。《决战兰州》不仅通过多元的手法再现了当年兰州战役的真相,更刻画了一幅生动的英雄群像。它令新时代下的更多年轻人了解并记住,在那场生死大决战中,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他们为新中国诞生奉献了青春甚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