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睿君 通讯员赵怀斌
临夏州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目前,全州还有5.09万户、26.05万人未脱贫,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临夏面临的扶贫难题。如何让这部分贫困群众如期实现脱贫?临夏州委州政府清醒认识到:扶贫,重在扶志;扶志,必须从“心”开始。
政策宣讲深入人心
临夏州委州政府把激发和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抓手,立足州情民情实际,全力推进精神扶贫工程,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临夏州成立脱贫攻坚巡回宣讲团,深入田间地头宣讲新思想、新理论和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宣讲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推进脱贫攻坚“一号工程”的部署举措。截至目前,全州已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宣讲4638场次,编印《临夏州脱贫攻坚政策宣传手册》5000多册、宣传单20多万份,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对扶贫政策全知晓、全覆盖。同时,在州内主流媒体开设专栏专题,开展常态性、动态性“精神扶贫”主题宣传报道,并邀请主流媒体聚焦临夏脱贫攻坚工作,为全州上下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了浓厚氛围。
感恩教育以情动人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慈玉录是临夏市折桥镇慈王村的贫困户,以前无所事事,家庭开支全靠年迈的父母。自临夏市开展“以德扶贫”后,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多次上门对他进行教育,慈玉录振作精神,学会了开车,并找到了一份工作,主动承担起家庭责任。慈玉录说:“家里老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亲戚和村里人看我的眼光也变了,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针对部分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干部送小康”等消极现象,临夏州积极开展“知恩、感恩、报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并充分发挥驻村党员干部和帮扶干部开展脱贫帮扶的优势,进行“一对一”宣传教育,化解贫困群众思想“疙瘩”,帮助他们彻底转变观念,通过自身劳动来增加收入。
价值引领提振信心
励志脱贫的故事相互激励,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充分激发,追求美好生活蔚然成风。
走进康乐县五户乡朱家村,药材地里的中药材长势喜人,已经脱贫的高金存正在地里忙碌着。“前几年,我不懂技术,种的药材少,收入也少。现在,通过学习种植大户的经验,让我增强了致富信心。”高金存说。
临夏州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活动,深入实施核心价值观“十大创建行动”,创建了一批主题广场、主题街道、主题公园,并以此为平台,组织开展演讲比赛、书法绘画、摄影展览、秧歌戏曲、文艺会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培育选树自强致富、互帮互助的先进典型,开展“我们的脱贫故事”小型巡回对谈650余场次,讲自己的“创业史”“致富经”,进行现场答疑,促进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思想观念转变。
移风易俗培育新风
“不等不靠不要,美好生活自己创造”……一面面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激励贫困群众勤劳致富。
去年8月,永靖县举办首场集体婚礼,破除以往农村讨要高价彩礼、婚丧大操大办、攀比铺张浪费的陋习。一石激起千层浪,州里向全州青年发出“拒绝高价彩礼,倡树婚礼新风”倡议书,加强规范“媒人”“红娘”行为,教育引导婚事新办、喜事简办。
永靖县还开展了移风易俗“六提倡、六反对”活动和文明村镇创建、“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讲堂、志愿服务队、文化广场、好人榜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工程示范点建设,评选表彰“文明家庭”和“最美家庭”576户,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好公婆、好夫妻、好儿媳、好村民472名,“五星级文明户”2.6万多户,建立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五星级文明户”等为主体的宣讲队伍,利用农闲时节,开展集中宣讲或流动巡讲活动。
文化文艺滋养精神
盛夏时节,漫步在临夏的广大农村,文化广场上舞影翩翩;农家书屋内是看书学习的场景……
精神需要文化滋养。目前,临夏州建成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各类博物馆和纪念馆65个,各级各类综合文化站173个,“乡村舞台”1150个,农家书屋1274个,城市数字影院及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23个,建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36个;为3个深度贫困县514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电钢琴、二胡等乐器1万多件。结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创作了《布楞沟的春天》《移风易俗新风尚》等一批优秀作品和剧目,使人们在文化的浸润和艺术的熏陶中,逐步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
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临夏州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寻找精神扶贫良方,鼓励贫困群众苦干、实干,形成“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