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6月07日
第04版:国内要闻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我们的40年】

红崖湾的秘密

    (接1版)

    当年秋收之后,红崖湾12户人家以“大包干”的形式种上了冬麦,同时也将希望种在了黄土地里。

    第二年,红崖湾迎来了大丰收。何应俊老人回忆说:“我们家里的柜子、袋子里全装满了粮食,老七家人口多,以前不够吃,但那一年整整粜了4车粮食。”

    这是红崖湾几十年来都少有的景象。

    二

    几天后,张自强和袁志茂在生产队长家里召开座谈会,就来年再这么弄不弄了、包产到户的政策继续执行不执行等问题征求社员意见。社员们的回答都是一致的,他们说:“把地收回去怕是不行的,我们还想这么干,不这么干不行,你们今晚必须把这个主做下了再走。”

    干部们在屋里讨论,张自强听见屋外也有人在叽叽喳喳地议论,头伸出窗外一看,院子里站满了等待会议结果的人。最终,会议决定:来年继续照样办。

    这次会议,没有再强调保密,也让红崖湾的“秘密”变成了公开的秘密。

    1979年,陇西县31个生产队率先有组织地公开试行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大包干”。为了解群众对包产到户的真实想法,张自强有次下乡时随意走到地头,问一位50岁左右农民的意见。“现在可好了,包产到户了,我们庄子不管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像‘疯’了一样,睡下急着等不到天亮,一心想着下地劳动刨‘光阴’。天黑了,在地里干着不愿回家,生怕干得比别人少、富得慢;劳动起来,恨不得把‘土地爷’都挖出来。没有搞包产到户以前,公家的庄稼地半地是草;现在社员的承包地里,连一根草根根都不留。”农民的这席话,给了张自强更大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他推行包产到户的决心。

    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陇西县委对公开试行包产到户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和研究,不断将“大包干”推向深入。有了县委做“后盾”,群众劳动致富的内在动力得到激发,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干劲,在全县蔓延开来。

    截至1980年9月,全县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占到了总数的81%;10月底,全县2226个生产队中只有3个没有实行包产到户。而此时,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只有15%。

    三

    40年后,红崖湾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小山村。

    一条新修的水泥路从碧岩镇通到了村口,动力电接到了庄里,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户户都有了摩托车、三轮车,有些家庭甚至买了小汽车。6户人家留在山上搞养殖的同时,还种上了中药材,今年又根据村里实际种植了300亩花椒;其他的6户人家则走出山村发展,把家安到了山下镇里、县城甚至外地。

    何有福是留在山上的村民之一,偌大的院子里是刚盖不久的新房,山下镇里的新农村还有一套新房。如今,老何家里养着5头牛、20只羊,地里种着玉米、中药材和牛羊吃的草料,去年牛羊收入2万多元,再加上儿子外出务工收入,一家人年收入超过了5万元。平常,老何一家都是山上发展生产、山下居家生活,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他说:“以前党中央实施包产到户的好政策,让我们实现了‘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党中央又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我们的日子只会越过越红火。”

    回望过去,再看今朝,红崖湾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记忆。

    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包产到户的何应俊老人,念念不忘曾经给红崖湾带来变化的那支党员干部队伍。他说:“当时的县委和公社党委实事求是,从维护和发展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主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生活生产情况,倾听群众呼声,才有了后来的包产到户和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何时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我们事业的制胜法宝。”

    新时代,新起点,红崖湾所在的万沟村村主任何耀军仍不忘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在他看来,红崖湾之所以实行包产到户较早、较快、较彻底、较顺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处使。“不忘初心,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是一名党员干事创业的基础。”他说。

    改革开放再出发,红崖湾的“秘密”滋养着后来人。

2018-06-07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我们的40年】
1 1 甘肃日报 c68209.html 1 红崖湾的秘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