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公,嬴姓,赵氏,史因失其名,称文公,是秦襄公之子。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襄公在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于是秦文公继任秦国国君之位。文公在位50年间,秦国实现了由弱到强的重大改变。尤其是迁邑汧渭之举,使文公成为让秦国立足关中,进而由弱变强、发展壮大的关键人物。
襄公是在攻伐占据关中西部岐山一带的戎人时去世的,文公继承父志,继续强国和伐戎的事业。文公在继位的第三年(公元前763年),采取了一个决定秦国命运的重大举措,就是率700人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所谓“东猎”。这次“东猎”,不是单纯的狩猎,而是既要在战斗中扩大领地,进一步了解西戎的实力,又要查勘关中西部的山川地理与风土人情,选择都城的位置。所以“东猎”实际上是一次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东进关中的预演。
一年之后,文公“东猎”到达汧水和渭水会合的地方——“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水莲寨附近)。文公欣喜地看到这里地势开阔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沛,南北两面又有山原作为屏障,是理想的建都之地。他说:“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这一年是公元前762年。经过一番建设,秦人正式迁都,结束了在天水地区长达300多年的艰苦建国历史,翻开秦国历史“关中时代”的新一页。
定都汧渭之会后,面对实力尚强盛的戎人,文公决定先休养生息,强国练兵,等待时机,再行攻伐。文公是继襄公之后,秦人建国史上颇有作为和功绩的国君。文公在位期间,不仅开创了迁都关中的新局面,而且奠定了秦国走向强大的初步基础。文公十三年(公元前753年),秦国开始设立史官,“初有史以记事,民多化者”。史官的设立是秦国官制进一步趋于完备的表现。现已失传的秦国国史《秦纪》就产生于秦文公时,史籍中有位名叫敦的史官,还曾对秦文公梦见黄蛇进行过解答。
据传,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文公做梦梦到有一条黄蛇,身体从天上下垂到地面,嘴巴一直伸到鄜城(今陕西省洛川县东南)一带的田野中。秦文公梦醒之后,便向史敦询问梦中发生的事,史敦回答说:“这是天帝的象征,请君侯祭祀它。”秦文公于是下令建立鄜畤(畤是古代祭祀天地五帝固定处所,因建于鄜城,故称鄜畤),用牛马羊三牲祭祀白帝。
史官的设立和史书的出现,不仅是秦国文学的开始和发展,而且是秦国重视文化、发展文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所以才会有“民多化者”的现象。
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在多年备战的基础上,秦文公发起了对西戎的反击,打败了分布在关中的丰戎,夺回了被西戎占据的周王畿“岐丰之地”,并将岐以东地献给东周王室,而自己控制了岐以西地区,秦人终于在关中立稳了,而且领地也空前扩大。特别是夺回岐丰之地后,秦人将曾陷于西戎的当地“周余民”收归己有。按周制百里内五万人计算,归顺秦国的周遗民最少约有二三十万人之众。这又大大增加了秦国的人口和劳动力,也给秦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先进的成分,对秦国实力的增强意义重大。
此后的文公,一面在征伐中巩固和扩张地盘,一面进一步完善统治制度,加强个人和嬴氏家族的权力。文公二十年(公元前746年),秦国开始建立法律制度,实行所谓“三族之罪”。三族是指犯罪之人的父母、兄弟、妻子或父族、母族和妻族。这是一种一人犯罪,祸及三族的残酷刑罚,说明秦国国家机器的空前加强。不仅如此,秦文公还借助宗教和鬼神迷信来加强对人民的精神控制,先后设立鄜畤、陈宝祠、怒特祠等祭祀天帝和鬼神的设施,以愚弄人民,神化君权。
秦文公在长达50年之久的执政期间,通过迁都关中,破戎开拓岐西之地,收归周余民,进一步完善国家机构和开创有关制度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一方面使秦人定居关中,开辟了地域广阔、自然条件更为优越的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周余民的汇入和人口的迅速增加,增强了秦国力量,加速了秦人农牧文明与关中农耕文明的交融,推动了秦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的长足发展。秦文公时代为后来秦国的进一步发展和最终称霸西戎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文公的儿子在他执政48年(公元前718年)时已卒。公元前716年文公卒,其孙宁公(或称宪公)继其祖业,立为秦侯,归葬文公于西垂(西犬丘)。礼县大堡子发现的两处秦公大墓中,专家推断其一为秦文公墓。(本报记者 张葆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