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6月04日
第06版:经济新闻

【我们的40年】
40年前,宕昌县下罗三队开了甘肃包产到户先河,如今他们逐梦小康

下罗村的新生

    (接1版)

    恋土恋家的狭隘乡土意识,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下罗村生产力的发展。

    现实摆在面前,下罗村971口人,只有1054亩地,前些年山地退耕还林后,川地只有364亩。

    人多地少的困境如何突破?

    只有改变思想,才能告别贫穷。这是1996年,30岁的杨苟月远赴新疆打工时的唯一想法。

    当时,她丈夫因癌症去世了。为了给爱人看病,杨苟月将家里唯一的1头骡子和所有的粮食都卖了,还欠了亲朋好友一屁股账。

    靠种几亩薄田刨收入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怎么办?

    杨苟月决意逃离家乡土地的束缚,到外地打工挣钱去。她将9岁的小儿子留给老母亲,勇敢地带着大儿子去了新疆,成了村里第一拨走出去的“打工族”。整整十多年,每年刚过完年,她就带着梦想和希冀,像候鸟一样远赴新疆,冬天才回家。

    靠着勤劳的双手,杨苟月第一年就挣了2100多元。慢慢地,她将欠下的账还完了,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到新疆打工后的第十个年头,2006年,她将自家的8间土坯房全拆了,在村里第二家盖起了砖瓦房。6年前,她家盖起了二层楼。

    思想的闸门在下罗村又一次被打开,催促着人们去闯、去奋斗。过去到邻近村庄集镇算出远门,现在,跟随着杨苟月的步伐,一个个下罗人开始往全国各地跑,劳务经济成了他们的“铁杆庄稼”。在下罗村,如今全村超过一半的人都在外打工,一些人还长期在外地定居了下来。

    去年,杨苟月还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种地拾棉花。“上岁数了,干不动了。不过,短短5个月,我挣了近2万元。像那些年轻媳妇,手快的,能挣3万多元呢。”5月19日,今年52岁的杨苟月对记者说。

    思路一变天地宽。通过出门打工,下罗人挣了票子,盖了房子,换了脑子。很多村民脱了贫,一些人家还提前实现了小康梦。现在,下罗村村民年人均收入5300元,三分之一的村民都买了小汽车,还有16户人家盖起了二层楼。

    40年后的今天,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新时代的下罗人铆足劲儿向全面小康进发

    改革,在接续奋斗中发展,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尤其是党和国家打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让下罗村大变样了。

    10年前,下罗村三分之二的人家住的是危旧房,现在只剩10户人家住C级危房,今年预计全部能改造完。村民不仅住上了新房子,也再不用到河里挑水了,家家打了小电井,吃上了安全水。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2014年,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前年,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安上了太阳能路灯。一到晚上,灯亮了,村民们的心也亮了。

    更让下罗人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改革红利转化成了民生福祉,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现在,杨苟月6岁的小孙子在镇街道上幼儿园。每天早晚,校车就按时将小孙子接送。

    其实,村小学5年前也开设了幼儿班。只是她觉得在幼儿园,能让小孙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不管怎样,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能接受幼儿教育了。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杨苟月的两个儿子以及12岁的大孙子都没上过幼儿园。

    不过,她的大孙子在村小学读书。原因是对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包括杨苟月在内的很多村民都觉得很满意。

    这让村小学校长赵廷栋很是欣慰。

    1978年,考上师范的赵廷栋离开了下罗村,当时,学校只有一栋小木楼和几间平房,破旧不堪。10年前,当他重返这里当校长时,学校有了一栋教学楼。这几年,不仅旧教学楼维修加固了,又建了一座宽敞大气的新教学楼。以前老师上课就是粉笔加黑板,甚至连教具都没有,现在用的是能上网的电子白板,互联网把乡村孩子和外面世界连接起来……

    当年,杨苟月为了给爱人看病,砸锅卖铁,债务缠身。也不仅仅是她,以前村民都说,看病难、看病贵,他们是“小病挨,大病扛,实在不行才往医院跑”。现在,通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家看病能报销了。

    村里的贫困户,看病也不愁肠了。靠着大病医疗求助以及医疗保险,反而比其他村民报销的更多。患类风湿关节炎的刘吴代花,去年到兰州动了手术,花了8万元,报销了7万多元。

    更让大家高兴的是,为了不让村民小病拖成大病,从2015年开始,国家每年给65岁以上的老年人体检一回身体。

    对于村里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村医杨林云每个季度还上门服务,督促他们按时吃药。不仅是老人享受上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孕产妇还有产前管理及产后健康服务。

    今年60岁的杨林云,1976年就当上了赤脚医生。他对记者说:“以前只有0-6岁的儿童能免费疫苗接种,现在农民看病能报销,老年人、孕产妇有特殊优待,从今年1月份开始,省里对21名患病的贫困群众还实行‘一人一策’精准医疗扶贫……咱干了一辈子村医,真没想到国家对农民的医疗政策能这么好。”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下罗村现在虽然不是贫困村,但有59户贫困户未脱贫。他们大多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出外打工挣钱。如何实现他们的脱贫致富梦?

    今年3月,宕昌县启动了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按照“党委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合作社生产、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思路,组建成立了县特色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将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引入农村,发展富民产业。

    这一改革探索,让下罗村党支部眼前一亮。5月18日,村支书杨许平告诉记者,在这一模式的引导下,村子刚刚成立了惠民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准备通过种药材、养羊、养蜂等,带着贫困户脱贫奔小康。

    改革,托举着梦想之舟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下罗人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2018-06-04 【我们的40年】
40年前,宕昌县下罗三队开了甘肃包产到户先河,如今他们逐梦小康
1 1 甘肃日报 c67585.html 1 下罗村的新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