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邀撰稿人 律鹏
专家简介
律鹏,眼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副主任,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青光眼科主任,甘肃省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九届、十届青年委员,甘肃省眼科学分会青光眼组组长。从事眼科临床工作28年,在各种类型青光眼与高原相关眼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青光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粘小管成型术、先天性青光眼360度小梁切开术、青光眼阀植入等手术以及青光眼激光治疗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什么是青光眼病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乳头萎缩及凹陷、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视神经供血不足是其发病的原发危险因素,视神经对压力损害的耐受性也与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青光眼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总人群发病率为1%,45岁以后为2%。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计在2020年,全球将有超过8000万的青光眼患者,而其中有近2000万因此失明。中国的青光眼患者与青光眼盲人占据全球之首,然而被诊断并得到治疗的患者仅占所有患者的10%-20%。
虽然有很多的人定期进行体检,但相关的体检项目中并不包括眼压与视野检查,使得很多青光眼患者漏诊。
青光眼的危害及早期诊断
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终身性疾病,一旦发生,如同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无法治愈。目前其发病的具体原因不太明确,在治疗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特别是许多青光眼患者初中期没有任何症状。大多数开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隐匿,进展缓慢,常不被察觉,通常是偶然发觉一眼视力不好,当发现视力异常时,已经到了青光眼晚期,因此青光眼有“偷窃光明的小偷”的称号。青光眼有很多危险因素,年龄在40岁以上,发病率就明显上升。高度近视的人群,其发生开角型青光眼的概率也明显加大;青光眼同时还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父母患有青光眼,子女发生的可能性也很大。
青光眼强调早诊断早治疗。很多人一说起青光眼,认为一般表现为眼睛突然胀痛,失明。这种急性发作的青光眼所占比例并不多,大部分患者是没有明显症状的,眼睛不痛不胀,视力也看似正常。有时会表现为视疲劳,看电视时屏幕颜色变淡了,视野变窄了,有时觉得眼睛不舒服,或者需要验光重新配镜,这些都可能是青光眼的前兆。
青光眼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如何做到早期诊断呢?①无论什么时候出现视觉方面的问题,都应该去做眼科检查;②即便没有任何症状,也没有青光眼家族史,在40岁的时候,也应做一次眼科检查;③当有症状出现、家族史或者其他危险因素时,应尽早进行眼科检查。眼科医生会告诉你是否存在青光眼的可能,如果有该病的某些迹象,医生会让你做一些检查来证实或排除该病,如果确诊青光眼,下一步需要明确损害的程度。
青光眼确诊要做哪些检查
青光眼患者需要做什么眼科检查呢?首先是眼科的常规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球的内部结构,包括眼底视神经的情况。其次是青光眼相关的检查,眼压是第一步,正常的眼压是11-21mmHg,如果超过21mmHg就需要小心有没有青光眼。第二步是前房角镜检查,主要是观察前房角的宽度,来区分开角型与闭角型青光眼。之后是视神经的检查,通过不同的仪器对视神经检查,我们通常称之为“青光眼视盘分析”,包括眼底立体照相、激光断层扫描成像等技术,对视神经纤维层的厚度是否有异常改变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是视野检查,视野检查对青光眼的诊断和跟踪疾病的进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很多患者认为只要视力正常就没有问题,但青光眼早中期主要是影响视野。
青光眼的治疗方法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许多患者及家属对青光眼并不了解,有的人如临大敌,认为一旦得了青光眼就无法治疗,不能手术,放弃了就医或手术的机会而错失良机。还有很多患者认为青光眼不痛不痒,没有症状,不以为然。也有不少患者因眼压高就诊,在医生开具降眼压药物后眼压下降后,认为已经治好了,不需要再用药,也不来医院复诊。等到视力很差时再来医院,为时已晚了。
我认为,如果确诊了青光眼,一定要积极治疗。主要有三种方法,即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在早期没有发生明显视野与视神经损害时,可采用药物治疗,但是要注意坚持用药,通常需要终身用药。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时,可以联合激光与手术治疗。青光眼患者必须严格遵守治疗方案和定期检查。最后要注意的就是定期复查眼压,一般可以一个月测一次,视野每半年或者一年检查一次。
青光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是避免情绪的波动。青光眼患者往往具有“青光眼性格”,表现为焦虑,易怒,紧张,对各种刺激反应强烈,受暗示性强,情绪心理变化显著等。情绪的波动又是青光眼发作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调整情绪,开朗性情,对于青光眼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在饮食方面,均衡饮食就可以了。老年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应尽量避免在暗光下的活动,比如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在家看电视不开灯等。规律的体育运动同适当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一样重要,但要避免对抗性的运动,如球类运动,举重,也不宜参与潜水运动。
总之,应正确对待青光眼,树立信心,调整心态与生活方式,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学会与青光眼相伴,和平共处,尽可能地避免青光眼致盲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