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5月25日
第02版:要闻

【生态文明 美丽甘肃】“愚公移沙”的传奇

    (接1版)

    要种树,钱从哪来?对于几年都没有收成的王银吉来说,唯一能变现的只有家里的几头牲畜。

    王银吉不顾妻子的反对,变卖了所有牲畜买来树苗,又买了两峰骆驼作为运输工具,开始进驻腾格里沙漠腹地“庙儿墩”进行压沙植树。

    从王银吉家到“庙儿墩”,骆驼来回一趟就得3个多小时,可第二趟的水还没运到,前面浇过水的树坑早已被烈日晒干。于是王银吉和父亲又在低洼的沙窝里挖了一口水窖,铺上塑料地膜用来存水。骆驼不停地来回,水窖里的水慢慢多了,第一批树苗也得以活下来。

    沙漠里,树苗的敌人远不止干旱。群众放养的牲畜时不时就会将树苗的嫩芽当做食物,王银吉和父亲干脆就在沙窝里挖了地洞,守着自己的树苗。

    “洋芋就着沙子咽,月光当做油灯用。”几年下来,树没活多少,王银吉和父亲却在沙窝里熬出一身的病。即便这样,王银吉和父亲也没有想过放弃。

    “就靠你们爷俩,还想把沙漠变绿?”“咱农民咋能跟天斗,我看你们爷俩是‘傻掉’了。”陌生人开始笑这家人傻,熟人也劝他们收手。在王银吉的回忆里,治沙的生活苦都不怕,怕的是当时没有人能理解自己。

    已经够苦了,可更大的苦难还在后头。2005年春季,王银吉的小儿子被确诊为脑干胶质瘤,由于平时家里大人都忙着压沙,等发现的时候儿子的病情已经发展到了晚期。

    “当时我手里的钱加起来就3万多元,对儿子的病情来说根本不抵事。”回忆起往事,王银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懂事的儿子没多久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从那天起,王银吉就发誓要把这里变绿,给小儿子一个交代。

    19年来,王银吉带领一家人在沙漠里战严寒、斗酷暑、治风沙、种梭梭,义务压沙植树近8000亩,栽植苗木近700万株,先后累计投入100多万元。父子俩硬生生用7000多个日日夜夜,在沙漠里造出一片“绿洲”。

    看到王银吉一家人的坚持与付出,原先说他“傻”的乡亲们也改变了看法,王家父子压沙造林的故事也开始在当地流传,乡亲们把王家父子压沙的沙窝叫做“王家沙窝”,甚至有人也开始在周边的沙漠里种起了树。

    这些年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好家庭”“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文明家庭”“全省绿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先后挂到了王家的墙上,可他从来没有停下步子,因为他心里只有一件事——治沙。

    2010年,凉州区林业局为王银吉颁发了林权证,聘任他为公益林管护员,每年为他兑现管护费3万多元,并开始调拨大量的苗木扶持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王银吉的心劲更足了。一些好心人也被王家父子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资助他们压沙造林。

    19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站在“王家沙窝”13米高的瞭望塔望去,昔日的沙海被无数绿色的树木覆盖。沙少了,风小了,水窖里的水位上升了,到了夏季,沙窝里甚至能常常看到野生动物的身影。

    “树在这里扎了根,沙子就动弹不得。”望着眼前这条“绿色隔离带”背后的田野和村庄,王银吉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虽然经历了无数苦难,但看着自己双手拼出来的好日子,也是一种幸福。”

    将沙窝里的树栽到10000亩,是王银吉的下一个目标。如果条件允许,只要还能干得动,他还想把这个数字翻一番。

    (本报凉州5月24日电)

2018-05-25 1 1 甘肃日报 c65938.html 1 【生态文明 美丽甘肃】“愚公移沙”的传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