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5月24日
第02版:要闻

【三年决战奔小康】“老羊倌”胡全科想当“羊老板”

    本报记者 洪文泉

    “这些羊可是我们大家致富的希望,防疫工作绝不能含糊。”5月22日,为每一个进繁育基地的人认真地做完消毒,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万只种羊繁育基地的技术管理员胡全科才肯放我们进去。

    放在半年前,认识胡全科的人谁都不会想到,这个皮肤黝黑、头发花白的“老羊倌”,竟然能成为繁育基地的技术管理员。

    “放了一辈子羊,从来没当过这么大的‘羊倌’。”憨厚的胡全科说起如今的工作,难掩脸上的自豪。

    53岁的胡全科是古浪县黄花滩镇新西村的村民,小时候家住山区,家里供不起孩子上学,他从15岁就开始放羊。38年羊倌生涯风吹日晒,让他一脸沧桑。

    “年纪大了,按理说也该到晒太阳抱孙子的年纪了,可跟羊打了一辈子交道,突然离开羊圈还真有点舍不得。”胡全科说。

    这几年,老胡开始为羊犯难:继续养吧,身体精力跟不上了,铡料、喂水、清扫羊舍样样都是体力活儿,如今家里的条件还过得去,亲戚们也纷纷劝他把羊卖了“享享清福”;不养吧,每当听见羊圈里的羔子咩咩叫,心里着实放不下。

    村干部看出了老胡的心病,开始帮他想办法。

    既然大家都有养羊的经验,那就发挥这个优势发展产业。去年年底,古浪县为了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为黄花滩镇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谋了个致富产业——由县里注资成立了黄花滩移民区万只种羊繁育基地。

    有了建设计划,基地负责人胡丛斌开始在当地物色靠得住、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消息传到了新西村。

    人老实可靠、有养殖经验……村干部立马想起了“老羊倌”胡全科。

    “那不行!我是散养户,哪学得会那么多新鲜玩意儿。”村干部上门送来好消息,没料到胡全科却打起了退堂鼓。

    “去繁育基地上班,轻轻松松一个月挣两三千元的工资,又可以多学一些养殖技术,以后你家的羊也就更好养了。”村干部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做老胡的思想工作。

    听到能学习养殖技术,胡全科有了兴趣。今年1月1日,他和从其他各村选来的9位村民进了基地,一起干起了饲养员。

    走进现代化的羊舍,看到那么多新品种的种羊,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老胡的想法变了。

    “原来羊还能这么养!”胡全科对记者说,以前自己都是粗放型养殖,产羔率上不去,羊害了病也只能自认倒霉。如今养殖基地里的湖羊,个头小、吃得少,产羔率还特别高。

    发现了其中的门道,老胡一门心思扑在基地里,没出一个月,他管理的羊舍明显比别人的好。基地看到他的努力,决定将他“提拔”成技术管理员,开始管理其他饲养员的日常工作。工资也由饲养员一个月的2700元涨到5000元。

    “老胡当了管人的‘官’了!”听到大家这么说,老胡走起路来都挺直了腰板儿,对基地的工作也更上心了。为了工作,他把家里的羊卖了一大半儿,只留下80多只给妻子照看,还时不时打电话叮嘱妻子也要学着精养、细养。

    通过短短半年时间的培养,这位昔日的“老羊倌”,已经成了基地里离不开的技术骨干,连消毒、防疫这种“重担子”也交给了他。即使抽空回家休息一天,也常有乡亲邻里上门求教。

    老胡的心血没有白费。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大伙儿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繁育基地里已存栏1.23万只湖羊,产羔1664只,正在计划从澳大利亚引进优质种羊1500只。预计到6月底,基地里的种羊存栏就能突破3万只。现在,繁育基地渐渐走上正轨,成为当地移民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靠山”。

    “以前咱那就叫‘放羊’,现在这可是科学养殖,这么多的羊,管理起来比自己散养还轻松。”说起繁育基地带给自己生活的变化,胡全科滔滔不绝,这里不光让他凭本事在家门口赚了钱,还让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

    “今年,我还打算拿工资在基地里入些股。”胡全科看着面前羊舍里新产的羊羔说道:“当了股东,这基地就有我的一份儿了。趁着自己还干得动,咱‘老羊倌’也要当一回‘羊老板’!”(本报古浪5月22日电)

2018-05-24 1 1 甘肃日报 c65744.html 1 【三年决战奔小康】“老羊倌”胡全科想当“羊老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