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5月09日
第01版:要闻

【生态文明 美丽甘肃】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

    今日八步沙 本报记者 张子恒 摄

    鏖战八步沙(历史资料照片)张子恒 翻拍

    开栏的话 六老汉的头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

    30多年来,六老汉和他们的后代一直没有停下治沙造林的脚步,在祖国的大西北演绎着三代“愚公”治沙的传奇。

    六老汉的故事,是陇原大地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缩影。实践不断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定要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甘肃的新使命。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省上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千年大计的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掀开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新的一页。

    从今天起,本报开设“生态文明 美丽甘肃”专栏,多视角、多形式讲述奋斗在播绿前沿的感人故事和典型事迹,全方位、立体式展示新时代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担当、奉献精神,以期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陇原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宋振峰 伏润之

    阳光炽烈如火,戈壁如梦如幻。

    5月6日,当我们到达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一个名叫八步沙的地方时,起伏的沙丘之上,“海市蜃楼”般地满眼绿色。

    一株株柠条瘦削的枝条上,绽放着一簇簇耀眼的黄花;四周,梭梭、沙枣、红柳等沙生植物郁郁葱葱,勾画出一条7.5万亩的绿色隔离带,阻挡着风沙侵蚀的步伐,孕育出绿色的希望。

    谁能想到,37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

    1981年的春天,古浪县土门镇六位60岁左右的村民,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让给沙漠。他们在勉强能填饱肚子的情况下,以联户承包的方式,进军八步沙,组建了集体林场。这六位老人被当地人亲切地叫作“六老汉”。

    六老汉的头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时间一天天过去,当六老汉相继在治沙一线谢幕后,他们的后代接过治沙的重任,在祖国的大西北续写三代“愚公”治沙的传奇,延续绿色的梦想。

    六位平凡的勇士,立下治沙的誓言

    经过几场大雨的洗涤,八步沙林场的空气格外湿润。站在林场的制高点左右环望,当初被腾格里沙漠吞噬的土地已经焕发了绿色的生机。

    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境内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39.8万亩,风沙线长达132公里。八步沙位于古浪县东北部。昔日,当地村民有个形象的说法,“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

    这里有一株与风沙搏斗了40余年的白榆树,足足有三层楼高。苍穹之下,枝繁叶茂。它见证了30多年前同风沙对峙的六位普普通通农民的壮举。

    按照年龄大小排序,他们分别是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和张润源。

    1981年的春天,从小喝着风沙长大的他们,接受了古浪县林业局和土门镇承包治理腾格里大沙漠的八步沙的建议。         (转5版)

2018-05-09 1 1 甘肃日报 c63090.html 1 【生态文明 美丽甘肃】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