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5月04日
第09版:新闻看点

80后博士筑梦蓝天:用原始创新赢得尊严

    苏文博 新华社发

    苏文博在沈阳召开的无距科技农业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新品发布会上(2017年2月17日摄)。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 王炳坤 张惠慧

    农用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开发的串列翼倾转旋翼、矢量多旋翼等无人机型在业内遥遥领先;进军无人机大数据领域,深入研究人工智能飞控技术……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是国内工业级无人机领域的佼佼者。

    然而,这家公司成立至今还不到3年,带领创业团队的是一位“80后”。

    2015年12月,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硕博连读,并留所工作了4年多的苏文博毅然辞职,创办了无距科技。用他的话说,“无距”代表贴近客户需求,向前一步的“无矩”则代表发散思维,在技术创新中不循规蹈矩,并用“无惧”的心态坚定地克服困难。

    创业之初,苏文博没有亦步亦趋地研制市场早已成熟的多旋翼无人机,而是笃定地将眼光投向了无人机的大脑——飞行控制系统的研发。他说,做成熟产品,赚快钱固然重要,但如果热衷于此,则可能因短期利益而失掉原始技术创新的动力。

    抱着“做难事必有所得”的信念,苏文博带领20多人的创业团队挤在102平方米的写字间内,在1个人上厕所全体都要起立让路的状态下,一干就是4个月,成功开发出两款飞控产品——农业多旋翼无人机飞控和农用无人直升机飞控。值得一提的是,农用无人直升机飞控的诞生,打破了此前国内农用无人直升机飞控靠国外采购的窘迫状态,一上市就颇受整机企业青睐。

    2016年10月,成立不到一年的无距科技以2.5亿元的估值,成功获得上海、北京公司的投资,完成了首轮千万级融资。公司搬迁扩容,但创业团队潜心研发的状态不变。目前公司已累计为200多款无人机提供飞行控制系统,修改了2200多个技术问题,提升了原始技术的高度,夯实了研发基础。

    翱翔蓝天的梦想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在研发飞控器同时,无距科技启动了开发新型飞行器的步伐。苏文博说,近年来无人机行业同质化严重,那些不掌握关键技术,仅靠加工、集成的制造商正陷入市场的“红海”,自有核心技术才是未来竞争的“法宝”。

    2017年7月,“无距”串列翼倾转旋翼无人机研发成功,解决了普通机型难以远距离高速飞行且在空中倾转、悬停的痛点。5个月后,无距科技又研发出全国独有的矢量多旋翼无人机。这一新机型可快速启停,抗风性强,能耗低,大大扩宽了无人机的应用场景。

    研发矢量多旋翼无人机的过程颇有些巧合。在开发前一款机型时,团队尝试了上百种翼型结构,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并不断完善,无意间发现了这种机翼可360度旋转的飞行结构。看似巧合背后,蕴含着研发者对科研的高度热情,对技术高峰的不断探索。

    尽管创新成果不断,无距科技却一直在外界的质疑声中前行。创业以来,公司投入大、产出小,至今还没有盈利。有的同行在无人机行业赚得盆满钵满,笑话无距搞这么多国内首创技术有啥用。苏文博坚信只有有了大量原始创新的积累与布局,创新型企业才会赢得未来。“就像我们解决的2200多个技术问题一样,如果没有这些基础,任何一个问题可能随时影响产品可靠性,也必将危及公司的可信度。”他说。

    好在这些坚守开始收到回报。经过下游整机企业的适配、改型,今年将有大批农用无人直升机上市,无距的飞控产品年初就接到大笔订单。最近,多家大型基金找上门来洽谈新一轮融资,公司估值比上轮增长数倍,无距科技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春天。

    在技术上登上高峰的苏文博正在更广领域开拓。今年年初,无距科技进军无人机大数据,其旗下公司获得民航局批准实施运营云系统,收集的海量数据将为未来创新提供信息支撑。公司去年底还与沈阳法库财湖机场、中国公安大学低空安全研究中心合作,在沈阳法库通航产业基地共同成立全国首个“低空安全示范基地”,以基地的优势吸引全国更多无人机公司来沈阳测飞、布局,完善沈阳这座老牌航空城的无人机产业链条。

    “无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还是科研人员,创新都是我们赢得尊严的关键筹码。”苏文博说,新时代呼唤高质量发展,期待越来越多原始技术创新者脱颖而出,向社会展示奋斗者的风采。

    (新华社沈阳5月3日电)

2018-05-04 1 1 甘肃日报 c62465.html 1 80后博士筑梦蓝天:用原始创新赢得尊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