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5月04日
第05版:经济新闻

【三年决战奔小康】奖补资金作“酵母”“造血”催开致富花

——宁县首批“一户一策”精准脱贫产业奖补兑现侧记

    (接1版)一群群鸡儿们或追逐飞奔,或饮水休憩,或争抢啄食,吸引围观群众拍照。李前录对记者说:“穷了多年,今天才有底气站在众乡亲面前。县乡村政府鼓励发展产业,驻村干部帮我牵线搭桥,去年10月我从陕西杨凌引进鸡苗,县畜牧局指导防疫,成活率达95%,养殖100天就出栏了,已卖了1000多只鸡,纯收入1万多元。现在存栏2200多只鸡,出栏后就能收回本钱了。”

    “没想到县里能奖补1万元,这些钱我要继续投入,扩大养殖规模!”李前录激动地说,他已与平凉几家大餐馆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今年预计出售8000多只肉鸡,并带动兰巴成、闫门红两家贫困户分别养鸡1000多只。瓦窑村也由此兴起了养鸡产业,带动养鸡大户14户,今年养鸡规模预计达4万余只。

    “以前给贫困户补助,发的钱,花光了;发的羊,吃掉了;发的树苗,当柴烧了……到头来,贫困户依然是老样子!”宁县扶贫办主任张晓荣感慨地说,宁县根据精准扶贫政策,一改以往“大水漫灌”式扶贫,如今实施“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贫困户想干啥,就为其“量身”定制脱贫计划。“这次通过奖补激励老百姓干起来、动起来,老百姓干得好、奖得多;不干不动,不给奖补。”

    据悉,宁县对自主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扶上马、送一程”,奖补围绕苹果、苗林、中药材、养牛、养羊等特色产业,创办农家乐、饸饹面、炸麻花等经营性产业,以及瓦工、缝纫、保姆等劳务性产业,涉及70多项奖补类型。贫困户每户最高奖补1万元;脱贫户扶持技能培训,每户扶持资金最高奖补1000元。全县“一户一策”精准脱贫产业奖补资金今年预计1亿多元,达到相关标准,实现增收效益,经验收审核后兑现,通过“一折通”将资金发放给贫困户。

    奖补资金的“酵母”作用,变“输血”为“造血”,有效避免了一味补贴造成的养懒汉和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的弊端,又能提升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此次奖补现场会,把贫困群众的心焐热、脑更新、劲鼓起。

    贫困户呼延勺家附近绿草茵茵,健壮肥硕的牛群正撒欢吃草,呼延勺拿着这次奖补的1万元牌子,向前来观摩的人介绍:“去年以来,甘肃日报社帮扶干部常到我家,鼓励我养牛,从1头牛扩大到8头牛,今年预计出售6头牛犊,可收入3.6万元!”呼延勺家人多地少,要供3个上学的孩子,日子过得紧巴,自从养牛以来,他家穷日子变了,已经建起了6间亮堂堂的砖瓦房。

    瓦窑组组长樊俊英深受触动:“自家养牛养鸡,县里还给发钱,以前听说过,但不相信,今天现场一看,果真信服了!”他告诉记者,他要向呼延勺学习科学养牛技术,准备养殖西门塔尔、早胜东牛等良种肉牛。

    瓦窑村坐落在子午岭林区东麓,距宁县县城30多公里,这里绿树葱茏,清澈的湘川河蜿蜒流淌。这里属于风景秀丽的子午岭林缘区,但由于地处边缘角落的“死胡同”,也造成瓦窑村信息闭塞、偏僻穷困,目前全村393户1455人中有贫困户127户514人,贫困发生率达35.57%,成为全县257个行政村贫困户最多的深度贫困村。

    “通过此次奖补,将激发更多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甘肃日报社驻宁县帮扶工作队总队长、驻瓦窑村村工作队党组织第一书记李超介绍,目前瓦窑村根据产业储备现状和自身优势,形成了苗木、种植、养殖、劳务等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今年按照“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规划,127户贫困户中,有94户种植苗木1128亩,40户养牛户养牛由51头增加到151头,10户养羊户养羊从140只增加到301只,8户养鸡户养鸡由2000只增加到1.02万只,16户养蜂户养蜂从43箱增加到180箱,劳务输转达29户。如今,瓦窑村富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成为群众增收的新引擎。

    记者走进瓦窑村,家家墙上贴着“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方案,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弱项短板、脱贫措施等一目了然。瓦窑村党员樊俊英告诉记者:“这就是党群连心桥、政策明白卡、帮扶责任书、脱贫路线图,只要把这些方案落到实处,我们有信心与全国人民一道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8-05-04 ——宁县首批“一户一策”精准脱贫产业奖补兑现侧记 1 1 甘肃日报 c62434.html 1 【三年决战奔小康】奖补资金作“酵母”“造血”催开致富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