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5月04日
第03版:理论

让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更具真理光芒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图为马克思的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底图为2018年2月12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摄的《共产党宣言》现存于世的唯一一页手稿和在英国切塔姆图书馆的马克思的书桌。新华社记者 叶平凡 韩岩 摄

    编者按: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为缅怀无产阶级伟大导师,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和时代发展,由兰州大学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和甘肃省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日前在兰州共同举办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术论坛”。本版今天特摘登两位专家学者的发言要点,以飨读者。

    马克思:精神丰碑永伫

    王维平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我们深切缅怀这位历史伟人。他矢志改造社会,追求理想信念;一生颠沛流离,无畏诽谤排挤;不时贫病交加,坚韧追求真理;无情批判现实,抨击资本逻辑;心系劳苦大众,伸张劳动权益;饱含科学情怀,昭示解放前景。纪念马克思,我们真诚感怀他留给我们并将永久伫立在我们心中的伟大精神丰碑。

    马克思伟大人格力量永伫。恩格斯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肯定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贡献的同时,指出了马克思在其他领域的造诣,还特别指出了马克思个人的两大珍贵品格,一是期盼科学技术进步的伟大科学情怀,“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伟大的革命力量”;二是坚持科学真理的无情批判精神,“马克思的一生,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他未必有过一个私敌”。在科学技术深刻改变了世界面貌的今天,科学情怀和真理追求成为马克思留给我们的伟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宝贵思想遗产永伫。已故意大利政治家贝林格曾说:“一百年以来,全世界的文化(不仅是进步文化)都曾受到、并且仍在受到马克思的影响,留下它的痕迹,或是受到它的触动。它就像一把犁头,耕耘整个文化,以至于即使在当代,人们也不得不重视它。”马克思是人不是神,马克思主义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而不是万古不变的教条。如果我们把马克思当作一个普通的人,他的某些观点不能解释现实的时候,是因为时代变了,马克思还是伟人;如果我们把马克思当作一个超然的神,他的某些观点不能解释现实的时候,神就破灭了。不管时间怎样流逝,世情怎样变化,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最基本的原理会穿越时空,所以不能用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态度对待他的思想。

    马克思科学思维方法永伫。恩格斯说:“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我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已成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与我们对马克思站过肩膀的巨人的理解一样,我们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将会随着时间间距不断生成新认识,根据世界经验不断作出新解释,借助视界融合不断得出新领悟,通过历史效果意识不断找到新意义。

    马克思刚毅批判精神永伫。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每个理论都有其出现的世纪。马克思建立的思想大厦,是他站在巨人肩膀上,对前人思想批判继承的结晶。在欧洲的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的时候,马克思也曾被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专制带来的工业文明所鼓舞,但当他看到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处境和两极分化的事实时,便无情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人间天堂,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展开批判,客观上导致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复兴和促进了资产阶级对劳资关系的被迫调整。所以,我们需要继承的是马克思的反思批判精神和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马克思鲜明人民立场永伫。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马克思揭示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人类的历史是劳动的发展史,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资本的力量离不开劳动的力量,剥削和压迫制度必然会灭亡,劳动的解放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鲜明的人民立场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依托。正如习近平同志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时所归结的:“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不懈奋斗信念永伫。作为出生于非无产阶级家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并肩奋斗,通过他们的抗争和著述,“把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进行决斗”,投身于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在100多年前资本主义的野蛮时代,在工人工作日长度达到平均16小时的无情岁月里,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我们在为工人阶级缩短工时的权益而斗争,但我们自己却不得不放弃一切休息时间。社会主义实践告诉我们,劳动者的利益与生产力发展和工业进步、与充满挑战和风险的市场经济运行相关联,怎样既维护劳动者利益,又防止空想社会主义陷阱是严峻历史课题。这些问题不能从马克思那里得到现成答案,只能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推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有不懈奋斗的坚毅信念,只有驰而不息,方能久久为功。

    马克思留下的巍峨精神丰碑将永伫世间。

    (作者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的马克思精神

    范 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思想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可以从不同视角去研究、揭示和把握。这里主要从这一思想传承的马克思精神的角度,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人民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马克思精神的价值观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了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存在的全部价值就是为人民谋利益,使世界上所有人都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实质、核心和关键,是真马克思主义、真社会主义与假马克思主义、假社会主义的分水岭和试金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治国方略关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存在一个“人民主体观”的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比如地位上的“人民至上论”、目标上的“人民幸福论”、作用上的“人民决定论”和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人民获得论”、发展成果的“人民共享论”等构成系统的习近平人民观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202次提到“人民”,还是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的闭幕讲话中84次提到“人民”,都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这一点和马克思一脉相承、完全一致。

    批判意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马克思精神的方法论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和马克思最可贵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领导全党开展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一伟大斗争最令人瞩目、最令老百姓满意、最令全世界佩服的,就是反对共产党自身存在的腐败现象,从而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使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稳固,使得社会主义的旗帜在世界上高高飘扬,使人民幸福得到了更广泛具体地实现。这一切正是马克思批判精神在当今世界最有力的传承和弘扬。比如,习近平批驳了党建理论中的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即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现在成了执政党,就不再是革命党,把执政党和革命党截然分开来讨论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习近平同志严肃的指出,中国共产党固然是执政党,但它根本上有别于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那种通过竞选上台的执政党。就其本质来说,它是勇于自我革命的执政党、是一个持续开展深刻社会革命的执政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仍然是一个革命党,需要有革命理想、批判意识和斗争精神,否则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希望,中华民族就没有希望,中国人民的幸福就没有希望。共产党仍然是“革命党”的重要论断进一步表明了习近平对马克思批判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坚持发展。再比如,面对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难题,毛泽东给出的答案是“实行人民民主”,邓小平开出的药方是“走向共同富裕”,习近平指明的道路是“全面从严治党”,其本质是建立和形成勇于自我革命的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政党需要我们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精神,向自身的腐败现象开刀,向一切丑恶现象开火,并且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最终从体制上建成具有革命精神的批判意识的共产党。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特色,是走出“一党长期执政”而又不陷入“历史周期律”的制度保证。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党的领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确保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党指方向、把大局、定政策、管干部、促改革、保稳定,确保党能够跨出“历史周期律”。

    世界眼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马克思精神的大视野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扉页上写了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话昭示了他们已经在思想上冲出了“祖国”走向了“世界”,而“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的”“世界的文学”代表的“人类文明精神”则是无产阶级需要从过去一切人类文明史中继承的传统和必须面对的现实。这就从共产党的党性和人类的共性两个方面为我们确立了看世界的“大视野”和“着眼点”。可见,马克思不仅在政治上冲出了“祖国”走向了“世界”,而且也在思想上冲出了“祖国”走向了“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描绘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蓝图,而且也指引了“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未来世界的方向。在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不仅仅是“世界眼光”而事实上已经成为站在全球发展和人类命运道义制高点上的“人类行为”。正是通过“一带一路”的倡议、“六大走廊”的项目、亚投行的共同行动、“丝路基金”的投入等这样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8-05-04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1 1 甘肃日报 c62426.html 1 让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更具真理光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