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4月19日
第12版:收藏

【博之美物】紫玉金砂 独具匠心

    顾景舟制紫砂梨形朱泥壶

    徐秀棠雕塑《供春学艺》

    本报记者 闵媛

    饮茶讲究之人,必将赏壶作为一大乐事。茶为壶添色,壶为茶添香,在壶中唯有紫砂壶与茶堪为绝配。关于紫砂壶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关于紫砂泥的美丽传说

    紫砂壶作为收藏中一类杂项,其收藏人群不计其数。一些出自名家之手、做工精良的紫砂壶,可谓“泥”金等价。紫砂壶虽然小,但是作为雅玩之物,壶小乾坤大。想要懂紫砂壶、识紫砂壶,我们需要对紫砂壶和紫砂泥有所了解。

    传说紫砂壶起源于宋代,到明代异军突起,清朝康乾盛世时,紫砂壶的制作、鉴赏与收藏达到一个高潮。紫砂壶的制作工艺、装饰手段、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着变化,它们从单纯的实用价值衍生出艺术和收藏的价值,这些变迁我们可以从甘肃博物馆举办的紫砂展中一一去体味。由甘肃省博物馆与无锡博物院联合举办的紫砂展遴选出了100件紫砂艺术品,这些文物藏品以时间为解读方式,从明至清初、晚清民国、现代三个时期呈现了紫砂壶的发展历程,其中既有明清两代的考古遗存,也有晚清民国的传世佳作。这些紫砂精品不仅反映出人们对紫砂壶的艺术传承,使人们更了解紫砂壶的历史文化,而且能从中一窥紫砂壶的艺术魅力。

    谈到紫砂壶,不得不说说制作紫砂壶的紫砂泥。最早的紫砂泥,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宜兴丁山位于太湖之滨,是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江南小镇。传说很久之前,镇里的村民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过着平凡的生活。一天,一个僧人出现在镇上。边走边喊:“富贵土,富贵土,谁买富贵土?”村民们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僧人。僧人发现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说:“不是皇家人,就不能拥有富贵吗?”人们被他的话说糊涂了。有一些长者对僧人很好奇,就跟着他一起走,走着走着就来到了黄龙山和青龙山。突然间,僧人消失了。长者们四处寻找,未果,只看到好几处新开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种颜色的陶土。长者们装了一些彩色的陶土回家,敲打铸烧,神奇地烧出了和以前不同颜色的陶器。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紫砂陶艺在历史长河中慢慢形成了。

    事实上,宜兴紫砂泥是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陶土。人们通常把做紫砂器的陶泥称作紫砂泥。紫砂泥包括团山泥(又称本山绿泥)、红泥(又称朱砂泥)和紫泥。这种紫砂陶土又称为“五色土”,分布在宜兴的丁蜀地区。紫砂泥色彩丰富,其中以朱、紫、米黄三色为本色,而朱有浓淡、紫又有深浅、黄则也富有变化。构成紫砂泥的这三种泥由于矿区、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时温度稍有变化,色泽就变化多端,简直妙不可言。紫砂壶的神秘气韵由此足见一斑。

    最早紫砂名壶——供春壶

    近千年来,关于最早紫砂名手,当从“金沙寺僧”和“供春”说起。明朝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提出了紫砂器的“创始”:认为是金沙寺僧首先从陶土那里学会制陶技术,从而首创了紫砂器。

    供春,相传为紫砂器第一代有姓名流传的工艺大师。关于供春的文献资料很少,只有一些文字记载和一把谜一样的“供春壶”。据记载,学使吴颐山早年为求读书清净,带着一名童子,来到宜兴一个寺庙金沙寺中就读,这童子便是供春,供春在服侍吴颐山生活的空闲之时,看到寺中老和尚学习陶工之法,拨其细土,捏筑为胎,制成茶壶,就偷偷地学习老僧的技艺,可他并没有去生搬硬套,而是大胆创新,看到寺后山上一棵千年银杏古树,树身结着许多树瘿,像一个个团起来的圆瘤,形状奇特,他就模仿着用手捏了一个壶型,当时没有工具,他用茶匙掏空壶身,然后接上与树瘿纹路相似的壶嘴、壶把,用手指按平壶的表面,并留下了许多指印,烧成之后,这把壶非常古朴生动,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时间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为“供春壶”。

    后来许多制壶大师都争相仿制。供春,这一无意的创造,从此把紫砂茶具带进了艺术的殿堂。关于供春的记述也使供春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留有姓名的紫砂艺人,他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提炼到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之中,使紫砂壶集日用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于一身。而今,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树瘿壶,就是存世唯一的“供春壶”。

    紫砂壶中蕴含工匠之心

    自供春之后,历史上的紫砂茶壶名家层出不穷,著名的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称为“四大家”。清代宜兴紫砂器更有了迅速发展,壶型丰富多样,并且成为贡品。除了宫廷定制的紫砂器之外,一些名家的优秀作品也属于珍贵的古玩艺术品。当时的制壶名匠,见于文献及实物记载的举不胜举,最著名的有明末清初的陈鸣远,雍正、乾隆时期的王南林、杨友兰、邵玉亭等。杨彭年及其妹杨凤年和陈鸿寿、邵大亨则是晚清时的名家。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他创制了“曼生壶”。据了解,“曼生壶”是宜兴紫砂壶的一种类型,是以清代制壶名家陈曼生为首的一个文人群体创造的一种文人壶风格,款式多样,其创制的“曼生十八式”更是在紫砂造型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石铫壶”“台笠壶”“石瓢壶”“扁石壶”“葫芦壶”等至今仍是壶艺造型中的传世经典。

    紫砂壶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器型数以千计,其中的经典器型层出不穷。据无锡博物馆工作人员石红介绍,一把上好的紫砂壶,至少要有五个价值,一是稀有紫砂陶土的价值,二是姿态万千的造型艺术价值,三是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价值,四是高雅精致的装饰艺术价值,五是艺人与文人结合的人文价值。

    在2015年,顾景舟、吴湖帆合作的一把紫砂壶名作“大石瓢”拍卖价达到2817.5万元,引起人们对紫砂艺术的极大兴趣。在展览中,我们虽看不到那把上千万元的名作“大石瓢”,但是却能观赏到被称为“紫砂泰斗”“一代宗师”顾景舟的紫砂作品“梨形朱泥壶”。

    石红告诉我们:“除了这把‘梨形朱泥壶’,还有陈用卿‘提梁壶’、惠逸公‘扁灯壶’、邵景南制、陈曼生刻‘井栏壶’、邵大亨‘八卦一捆竹壶’、王寅春‘梅花周盘壶’、朱可心‘竹顶壶’、蒋蓉‘青蛙莲花壶’等紫砂壶,不仅体现了紫砂艺术家出色的手艺,同时集合了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他们将精湛的技艺与传统紫砂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紫砂壶样式繁多,各有特色,博得人们“一壶在手,爱不忍释”的称颂。紫砂壶并不仅是一件喝茶的器具,它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把紫砂壶上涵盖了诗、书、画、篆刻等多种艺术。如今,很多紫砂艺术家给紫砂壶带来别样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还呈现出紫砂文化的传承。从古至今,紫砂艺术不断在发展,紫砂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创新,紫砂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制壶者的技艺,还有他们的独具匠心。制壶匠人将自己的技艺发挥到极致,尽心尽力地制作出一把把技艺精湛的好壶。

    壶与茶遥相辉映

    紫砂壶作为茶的载体,在明代开始兴盛,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积淀出自己的文化内涵。

    紫砂壶与茶文化的结合,使紫砂壶成了盛行的上品,数目多,流传广。收藏紫砂之人未必嗜茶;然善于品茗之人,必钟情于紫砂壶。

    紫砂壶除了艺术观赏价值之外,其实用性更是让人不断追求与推崇。因为紫砂壶独特的材料,其透气性强,用于泡茶能去茶之糟粕,取茶之精华。

    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散失,得茶之真香真味。《长物志》言:“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一方面,紫砂壶由于透气性能好,使用其泡茶不易变味。另一方面,紫砂壶能吸收茶汁,壶内壁不刷,沏茶而绝无异味。紫砂壶经久使用,壶壁积聚“茶锈”,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是紫砂壶独具的品质。

    紫砂壶使用的年代越久,壶身色泽就越发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也越是醇郁芳馨,甚至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清淡香气,故而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被珍同拱璧,贵如珠玉。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而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

    由此可见,为何茶具万品,独以紫砂为绝配。

2018-04-19 1 1 甘肃日报 c59980.html 1 【博之美物】紫玉金砂 独具匠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