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4月10日
第10版:读书

【甘版图书】激浊扬清 健笔纵横

    许维

    受网络碎片化阅读的影响,如今已很少能静下心来阅读一些大部头的东西,可一部66万字的《冰壶一心田企川》我还是一口气读了下来。

    田企川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得甘肃省“文艺终身成就奖”,他的杂文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多次入选全国权威性杂文选集,许多人都读过,可对其人生际遇和写作生涯,却大都知之寥寥。两位作家安永红、杨仲凡历时一年,捧出人物评传《冰壶一心田企川》。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甘肃杂文界的一面旗帜》为田企川先生的传记,主要讲述了企川先生的杂文创作和文学生涯;下卷《姹紫嫣红耀眼明》为企川先生的杂文随笔赏析。作者既讲述了一位优秀杂文家的坎坷人生,叙写了一段甘肃杂文界的难忘记忆,又为读者提供了一部赏心悦目的杂文读本。叙述生动流畅,赏析精准到位,不失为一部难得的传记佳作。

    一个副刊编辑的文学大梦。企川先生的文学梦是从少年时代开始做起的,这个梦一做就是60年。为了这个梦,他从冀中平原的白洋淀边来到西部高原的黄河之滨,埋头做编辑,妙手著文章。这中间有多少岁月蹉跎,编辑苦乐,创作甘甜?评传作者用《白洋淀边的个性塑造与文学启蒙》《保定一中与兰州大学的文学起步》《甘肃日报社里的时代风雨与编辑生涯》《秉笔直书写春秋》《书香之家书香浓》《病痛握笔意志坚》六个章节,详细讲述了企川先生60年的文学生涯,并从字里行间透出企川先生成功的秘诀。这个秘诀首先是个人的勤奋努力,矢志不渝,其次是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舒适愉悦的写作环境。他的妻子除了贤淑,还是一位诗人,一位书法家;他的子女,除了孝敬,还都是喜欢文学的文化教育工作者。一家人都支持他的写作,使他能静下心来思考,一心一意写作。先生的《一心集》《抚云集》都是他的夫人题写书名,儿子配发图片,女儿一字一句校对书稿完成的,都是全家人和谐友爱的亲情结晶。正是这种强烈的事业精神和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才促使他捧出一部部杂文随笔佳作,奠定了他在甘肃杂文界的地位。

    一段甘肃文坛的珍贵史料。优秀的人物传记,既是一部个人史,也是一段社会史。企川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报纸副刊编辑和杂文家,还是一位推动甘肃杂文创作不断发展的热心人和活动家。他从上世纪60年代初大学毕业,先后担任《甘肃日报》副刊编辑和《少年文史报》副总编直至退休,一直在编辑岗位辛勤耕耘。80年代初,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先生又积极参与发起成立甘肃省杂文学会,并较长时间担任会长,负责学会工作,与省内外文艺界交往广泛,同许多著名作家学者友情深厚。评传作者在《文苑传鸿四海情》《感人至深研讨会》《短信交流精神好》等章节中,记录和叙写了企川先生与这些人的沙龙聚会,书信往来,特别是关于《百花》副刊编辑和省杂文学会活动的一些往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随着文坛一些老人的相继谢世,这些记忆更显珍贵。企川先生与评传作者的短信“两地书”,或短短数语,或洋洋千言,是先生与一位青年作家的交往实录。对一位晚辈作者忘年相惜,真情相待,足见先生的求真精神和人格魅力。

    一部优秀杂文的赏析范本。采写编辑之余,企川先生写过小说,写过评论,但最钟情的还是杂文随笔,并最终以杂文成名,杂文立身。他在一篇《我与杂文》中说:“之所以写杂文,一是时代的需要,当初正处于生活困难时期,需要杂文给人们鼓劲,激励人们奋发前进;二是办副刊需要,当时的副刊版面很多,每期又须有一篇杂文作‘胆’,来稿供不应求,需要编辑动手写一点,因而自己就写了起来。”其代表作《朱贵的风格》就是带着这种使命感和责任心写出来的。这篇杂文被收入全国多种权威杂文选本,成为一个时代杂文的经典之作。之后的杂文也都是在这种高起点之上的继续。观点鲜明,思想深刻,无论是颂扬、鞭挞,还是劝诫、讽喻,或以小见大,平中见奇,或笔锋陡转,别有洞天,都写得新意迭出,余味无穷。在本书下卷《姹紫嫣红耀眼明》中,作家杨仲凡精心挑选出150篇杂文随笔逐一进行点评。他是企川先生的同乡挚友,两人曾合著过一本杂文随笔集《陇上走笔》,与先生的创作思想和写作技巧十分相近,对先生作品的理解十分透彻,所作点评、分析鞭辟入里,解读阐扬尽致。这些精细的艺术分析和优美的文字鉴赏,是开启阅读企川杂文的一把钥匙。借着他的点评一路细读,既是对企川杂文一趟酣畅的欣赏之旅,又是与企川先生一次愉悦的心灵对话。

2018-04-10 1 1 甘肃日报 c58139.html 1 【甘版图书】激浊扬清 健笔纵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