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4月04日
第08版:经济新闻

【三年决战奔小康】小河新村:九台山下绘画卷


    (接1版)动员小河、樊家、薛堡、后坡4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的183户山区群众,搬迁至交通便利的庄天二级公路沿线的小河村,并按照“搬迁分散村,整合中心村,建设大社区,发展小城镇”的理念,于2014年投资3900多万元建成小河新村,“今年10月,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85户将搬迁入住”。

    “这里以前都是河滩地。”庞娟告诉记者,将山区农户搬迁到小河村,当然不会占用当地村民的庄稼地和宅基地,要考虑当地人的感受;同样的,也要顾及到搬迁户的感受:山区农户一般上下两代6到9口人,若建成四合院不仅占地面积大还不够住,所以当初设计的时候,就从“高”度上找补,设计成上下四室两厅一厨一卫的小二楼,并按农户的“老习惯”,一层带有土炕、厨房、卫生间,方便老人;二楼设计有露台、落地窗,比较现代化,适合年轻一代居住。

    用心如此,值得点赞。

    从不愿到不舍

    从山上搬下来容易,能住得安稳吗?

    这就看收入情况了。

    “通过主抓产业支撑,破解搬迁发展难题。”清水县委相关人员介绍。一是大力发展劳务产业。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十百千万”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工程,大大提高就业率和工资待遇,持证家政服务一般每月收入6000元左右,电子工、砖瓦工管吃管住每月至少4000元收入,极大地推动了劳动力从重体力向轻体力、从低工资向高工资转变;同时,积极同劳务办等单位联系,拓宽劳务就业渠道。二是发展第三产业,引导、支持一些会经营、善管理的群众在附近城镇从事餐饮、商铺经营等第三产业,既增加本人收入,又带动部分走不出去的富余劳动力就业。三是发展培育农业产业。一方面通过协调,让搬迁户无偿种植小河村原住户荒芜的果园、田地,既增加搬迁户收入,又解决原住户土地荒芜现象,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核桃产业,鼓励搬迁户在原山地种植核桃树,并砂化、拓宽道路,方便回原地务农,“到2020年,全县干鲜果种植面积可达60万亩,人均达到2亩果园,按亩均4000元收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刚开始确实担心,住到洋楼上,吃啥、喝啥?”髙娇莲附和道,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一下子离开既不适应,更不踏实,心里一个劲儿犯嘀咕。现在看来,地里种上核桃树,路又方便,能当天一个来回,既不撂荒庄稼地又增加收入;加上各种技能培训,一家子劳力外出也好、就近也好,“挣钱很是方便”。

    从农民到居民

    社区卫生室、电子阅览室、农行金融服务点、便民服务中心、电商中心……紧挨着文化活动广场的,是与周边二层小别墅风格一致的小河社区办公楼,在一楼,各种便民站点一个接着一个。

    2016年,小河新村获批为小河社区。

    这可不是简单换个叫法而已。

    183套二层小别墅,是按“打造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的总体要求和适度超前、规划到位、设施完善的标准建设的,看得见的地面房屋建筑,和看不见的现代化、标准化地下排水、排污管网,再加上新农村的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配套工程,小河社区里里外外都“美”。

    硬件到位,软件更不差。

    “当初设计时,就将幼儿园、小学、初中、卫生院都设在小河新村中心,确保每户都离得不远。”庞娟介绍,此外,还在小河社区办公楼设立了“七室四中心一基地”,即党员活动室、图书室、乒乓球室、放映室、老年人活动室、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再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等,满足社区群众就近上学、看病、购物、娱乐,确保辖区群众“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

    迈进小河社区办公楼二层,同样让人“赏心悦目”:综合办公室方便群众开具各种便函、证明等;村史文化馆里,收集的“本土”老图书、老文献、老生产生活用具以及老图片,让村民有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记忆”;党员活动室里,各种报纸杂志以及相关文件、资料整齐排列,可随时翻阅;楼道里,“一个支部,一座城堡;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党在我心中”等墙面板报鲜活生动……

    “当然,总得有个适应过程。”庞娟说,就拿卫生习惯来说,2015年,她和社区员工天天满巷道捡烟头、捡垃圾,这两年实行户长制、巷长制,环境卫生大有改观;群众习惯也越来越好,没人乱扔垃圾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以社区管理模式服务小河新村居民,可居民依然保持着原户籍、原土地、原惠民政策不变的“三不变”政策。

    享受着居民的便利服务,农民的优惠政策还不变,这样的好事儿,搁谁都欢天喜地。

    据了解,县委县政府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将小河新村打造为“宜居、宜游、宜业”的魅力新型农村社区。

2018-04-04 1 1 甘肃日报 c56494.html 1 【三年决战奔小康】小河新村:九台山下绘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