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3月23日
第06版:要闻

【我奋斗 我幸福】一颗脱贫的心

    本报记者 白德斌

    贫穷到绝望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这种状态,丁心启在19年前就经历过。

    1999年,丁心启18岁,命运给了他一个刻骨铭心的“成人礼”——支撑着整个家的父亲、疼爱他的母亲相继离世,留下他一个人,一无所有地面对艰难的生活。

    如今,19年过去了,丁心启成了武山县鸳鸯镇丁门村赫赫有名的致富明星。

    19年间,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是怎样从一无所有成为致富明星的?

    “这么多年,去了很多地方,吃了很多苦,但在我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脱贫致富。”丁心启说。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颗脱贫的心,丁心启不断激励自己,不放弃任何脱贫的机会,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退缩。

    十几年来,丁心启扛过水泥、干过电焊、做过木工活,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生活的经历把他锻造成一名熟练的技术工,工资也由最初的每个月100多元涨到了8000元。

    “最困难的时候,我身上只剩下一顿饭的钱,但好在坚持了下来。”回忆起那些艰苦岁月,丁心启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有一些兴奋。

    十几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在打工路上摸爬滚打的人来说,是漫长的。但依靠心中不灭的脱贫信念,丁心启不仅实现了脱贫,而且有了新的、更大的目标。

    原本丁心启已经有了一份稳定的高收入工作,但是他却放弃了,回村办起了养鸡场。

    起初,很多村民都不理解。“这孩子出去那么多年,也挣钱了,怎么还回到我们这穷地方?”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都这么说。

    2016年,丁门村贫困发生率接近50%,自然条件差,群众缺乏脱贫致富的门路。

    “在外面跑的时间久了,思路也就活了。我当时回去,看到村里的状况,又了解了有关精准扶贫的政策,当即决定要在村里搞一个产业,带动全村人脱贫致富。”丁心启说。

    事实上,丁心启当时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或者说没有那么雄厚的资本在村里搞起一个产业。他最大的动力,来自于那颗不停跳动的脱贫之心,只不过他将自己脱贫的目标定位为让全村脱贫。

    在产业选择上,丁心启想到了曾经在南方吃过的一种鸡肉,叫五黑鸡。

    “听朋友说,五黑鸡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都很高。”丁心启说,他专门到南京一家牧业公司打工半年,学习五黑鸡的养殖技术。

    从南京回来后,丁心启很快贷到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又自筹20多万元建起养殖场。很快,第一批五黑鸡鸡苗迅速孵化,在武山落户安家。在丁心启的带动下,如今丁门村五黑鸡的养殖规模已经超过了1万只。

    “五黑鸡的鸡蛋不愁销路,超市订购,我们供货,一枚一元钱。”刚刚发完货的丁心启说,他最近也在发愁,不愁卖不出去,而愁供不应求。

    “西安一家超市要我每天保证5000枚鸡蛋的供应量,现在还做不到。”他说。

    如何解决这种供不应求的现状,丁心启也有了规划,他准备再建一个占地10亩的养殖场,同时增加向贫困户发放鸡苗的数量,争取多回收鸡蛋。

    “去年,丁门村有21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说起村里脱贫的事,丁心启兴高采烈地说,“这比我自己脱贫都高兴!”

2018-03-23 1 1 甘肃日报 c54068.html 1 【我奋斗 我幸福】一颗脱贫的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