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3月06日
第10版:影视

【视 界】

《红海行动》的大片品相

    本文配图为《红海行动》海报和剧照

    本报特约撰稿人 杨文秀

    军事动作巨制《红海行动》由林超贤导演,张译、黄景瑜、海清、杜江、蒋璐霞等主演,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突击队兵分两路进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击,人员伤亡,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该片自上映以来,一路逆袭,斩获春节档最佳口碑。

    作为2018年春节档的一匹黑马,电影《红海行动》实现了商业标准、主旋律价值观、视听奇观、主题思辨在“有戏动人”这条基准线上的汇合,呈现出较高的类型完成度,成为近年来主旋律大片的标杆式作品。主旋律题材大片化无疑是中国电影产业化升级的必然选择。从《建国大业》启用明星群像演绎革命历史人物,到《湄公河行动》《战狼2》演绎当代军事政治真实事件,主旋律题材已经逐渐摸索出一套既符合观影生态,又能完成国家形象建构的艺术化表达,在聚拢市场、制造话题、投射集体情绪、建构本土文化品牌层面,都凸显出大的气象。

    “大”首先凸显为本片用“高概念”营销指导创意的生产方式。2015年“也门撤侨”事件天然生成了清晰而又有创意地吸引潜在观众的故事内容:代表国家意志的特种兵经过生死对抗营救海外同胞,故事背景、格局、集体情绪投射、类型设定均指向大制作、高成本。2017年《战狼2》率先完成“也门撤侨”素材的银幕转化,同期上档的好莱坞“高概念”大片《银河护卫队2》《异形:契约》《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均不敌,为本土“高概念”大片的品牌孵化奠定了良好开端。时间点上的滞后,令《红海行动》在主旋律军事动作大片的主框架下,必须实现更高程度的类型化和陌生化,才能实现突围。通观影片,在主故事线“索马里海盗追击”“撤侨遭遇反动武装”“解救人质”基本锁死的前提下,大场面、动作戏的设计紧扣“军事化+专业化”的同时,也借鉴了同类型的经典桥段,比如市中心街区的对峙、正反两方狙击手的较量、团队作战解救人质、沙尘暴中的周旋,都或多或少能看到《黑鹰坠落》《兵临城下》《拯救大兵瑞恩》《谍中谍5》中经典桥段的影子,熟稔动作类型的林超贤导演对海陆空多维空间的调度和对抗设计,以及现代高精尖武器功能的展示,都最大程度强化了影片的视听呈现和观影快感,豆瓣电影、微博等媒介无一例外给出了“燃”“炸裂”“酷”的称赞。

    “大”的另一层投射直指影片的主题思辨和价值观呈现,这主要体现为对战争本身的思考,已不再局限于我方视角,在更为宏观的层面直面战争本身。战争中的对抗戏常常是影片制造视觉外观的主体,视听快感和情绪落点把控失调会造成将战争演绎为奇观的效果,这也是此前《战狼2》饱受争议之处。影片开场空中狙击戏的酷,与一名狙击手永久性伤残的残酷对位展示,同时铺设另一狙击手的应激创伤反应,为全片的动作场面奠定沉重基调。正如编剧冯骥直言:“这部电影的核心是反战。”战火中生命如草芥的残酷展示,爆炸、枪战、处刑、残肢断臂等血腥暴力镜头的不避讳,蛟龙队队员英勇奋战后的迷茫失措,对反动武装势力中少年狙击手老辣冷酷的精彩刻画,从全景到细节描摹,都流露出创作者对战争残酷、生命微渺的悲悯情怀,这种立意,显然比单一地展示敌我对抗、军人的英勇无畏要高明得多。

    战士群像人设及功能的精准设计作为展示的主体,用人物带动精神传递,将国家强大又包容的形象建构落在后景处,不做口号式呈现,这也是影片格局之大的彰显。蛟龙队的8个队员,按照功能划分为总指挥、爆破手、狙击手、通信兵和医疗兵,在分解任务的同时,都有针对人物功能的单独展示,用动作替代台词,在强情节快速推进,外形装备辨识度不高的情形下,依然能清晰地明确人物身份、性格和形象,避免人像被大场面吞掉的可能。不煽情但又巧妙地设计军中情侣的暗恋,不对女性角色做装饰性的刻板设计,突出每个人物的刚毅之气,这是本片人物设计的亮点所在。不放弃每一个中国公民到不放弃任何可以施救的平民和人质,团队协作及至个体的牺牲,既达成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又避免了个人英雄式无所不能的虚假戏剧观感,这种巧妙的平衡恰是以往的主旋律大片所缺失的。

2018-03-06 【视 界】 1 1 甘肃日报 c50128.html 1 《红海行动》的大片品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