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2月14日
第04版:评 论

【陇上评论】在“稳”“准”“狠”上下功夫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一鼓作气攻克“贫中之贫”,关键是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这一过程中,尤其要在“稳”“准”“狠”三个字上下功夫

    特约评论员 宋圭武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这对于我们再接再厉、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出了新的重点要求。

    截至去年底,我省还有189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而且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一鼓作气攻克“贫中之贫”,关键是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为此,脱贫攻坚必须进一步强化举措,从“打赢”向“打好”转变。这一过程中,尤其要在“稳”“准”“狠”三个字上下功夫。

    首先,要有“稳”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干任何事情,越是困难,越是棘手,越要保持稳健的心态。否则,着急上火,心浮气躁,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带来消极干扰,甚至可能急中出错。具体到脱贫攻坚,也是同样的道理。时下,有些干部患上了脱贫“焦虑症”,总担心按期完不成任务,又怕自己的步子慢了,落到了别人的后面,于是就急功冒进、拔苗助长,结果欲速则不达,不仅没有帮助群众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反而还给他们带来了新的不必要的负担,最终阻碍了脱贫攻坚的有序推进。对于这种浮躁心态,各地扶贫干部要充分警惕、坚决摒弃,不能总想着“一口气吃成个胖子”。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拿出十足的耐心,按照贫困的深浅程度,分别制定不同的帮扶计划,并一步一个脚印,做好稳扎稳打的功夫。这样,才能保证脱贫攻坚的质量,确保经得起党和人民的检验。

    其次,要有“准”的措施。所谓“准”的措施,就是要找准病因。同样是贫困,但地方不同,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有的可能是自然环境恶劣,有的可能是能力素质制约,有的可能是产业开发不足。所以,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关键,就是要搞好调查研究。一是要真正深入下去,不能仅从材料中简单判断;二是不能搞形式主义,必须查实情、出实招;三是要随时进行调研,及时掌握动态情况。另外,检验帮扶措施的效果如何,除了看贫困人口收入是不是提高,还要看群众内生动力有没有激活。特别对深度贫困地区而言,最根本、最管用的帮扶措施,就是要有效培育困难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因为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历史相对较长,长期的贫困让当地农民习惯了等靠要,形成了不利于脱贫的精神状态和落后意识。要彻底帮助他们走出贫困的泥淖,必须在扶贫行动中更加注重精神扶贫的问题,加大在“扶志”和“扶智”方面的帮扶力度。

    最后,要有“狠”的落实。对待工作,如果抓而不紧、抓而不实,难免“沙滩流水不到头”,最终落得一场空。推动脱贫攻坚更是如此,必须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形成条块结合、纵横衔接的目标责任体系,真正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与此同时,要把考核评价作为抓落实的重要手段。因为工作谁好谁坏,成绩孰优孰劣,考评结果一目了然。具体实践中,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聚焦地方的重点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考核,真正使考核评价的过程成为抓落实的过程,充分将考核评价的压力化为抓落实的动力。这一过程中,必须通过奖优罚劣,树立鲜明导向,决不能吃“大锅饭”。对于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干部,要及时褒奖和重用;对于敷衍了事、帮扶不力的干部,要及时教育和调整;对于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的干部,要严厉问责和惩处。如此,筑就严密的“防火墙”,发挥制度的“约束力”,才能保证各项扶贫措施落地生根,真正见到实效。

2018-02-14 1 1 甘肃日报 c47093.html 1 【陇上评论】在“稳”“准”“狠”上下功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