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2月05日
第11版:文摘

加法与减法

    安黎

    有人说,人的前半生是在做加法题,后半生是在做减法题。此言不谬,但也不完全对。

    依我之见,做加法与做减法,未必就要分出个年龄段来,前半生照样可以做减法,后半生同样可以做加法。问题的实质,倒不在于何时做何题,而在于加应加什么,减该减什么。

    人的前半生确实有点儿像是在做加法题:年岁在叠加,身高在增长,知识在累积,阅历在丰富,见识在扩充,就连跌过的跤,碰过的壁,流过的泪,都会越来越多……凡此种种,之于人的成长,既大有裨益,又不可或缺。

    在某种程度上,人颇像一个拾荒者。年少时,无忧一身轻,手拎的篮子也空空如也。但走着走着,却感觉篮子越来越沉,及至某一天,竟拎着篮子沉重得难以迈动脚步了。篮子沉,一定源于篮子里装的东西太多;东西太多,一定是装载了不该装载的东西。纵然是沿路行走的拾荒者,也不能看见什么都充满好奇,都不分青红皂白地予以捡拾。路上的抛撒物、遗留物、晾晒物,都是要进行仔细甄别的,搞清楚哪些东西能变废为宝,哪些东西实属宝外废内,哪些东西香艳诱人却蕴含毒素,哪些东西明光闪烁却易于将人引向歧途。

    迷乱萦前,沉重缚身,这时候,人恐怕最为难得的,是对自己的检视与把控。也就是说,渐涉人世,随着日月之轮回,羽翼之丰盈,人很有必要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继而根据需要,梳理出自己前行的脉络与轨迹,如此,才不至于左顾右盼,被周围的嘈杂之音所误导。要什么,就朝所要的那个方向进发与努力;不要什么,哪怕已将其稀里糊涂地捡进篮子,收入囊中,也要果断而毫不吝惜地予以抛弃。

    年少之时,人最应做的减法题,就是对欲壑的填埋遏制和对欲望的脱脂减肥。人不能没有理想,但理想不等同于妄想,更不等同于贪欲。理想是有根之木,孕育并扎根于现实的土壤,而妄想则是天边的云霞,人倾其一生也无法触摸它。比妄想更贻害于人的,就是贪欲。贪欲是躁动的灵魂拉出的一张大网,力图将鱼虾一网打尽,将功名利禄悉数据为己有。贪欲发端于诱惑,以霸占为目的,而人在追逐的过程中,往往罔顾法理,突破仁德。

    贪欲是一根绳索,一旦在人的心里生成,就会牢牢地套住人的脖子,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挣脱它的牵引和纠缠——它有可能将人送向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也极有可能将人活活地勒死。

    前半生,人主做的减法功课,就是戒贪戒欲,不被名利所拖累,从而在做加法题时,能够轻装上阵,步态从容。

    人活至半世,犹如爬山登临山巅,接下来要行走的,皆为缓缓降落的下坡路。遍览过高低,目睹过荣枯,历经过鲜花的簇拥,也遭遇过荆棘的羁绊。活明白的人,爬山达顶,已领悟人生的真谛,深谙幸福的内蕴,于是不再纠结,不再怨愤……把该放下的都放下,就是在做减法题。

    从生命的角度,年少时每过一年都会增添一岁,年迈时每过一年都会递减一岁。相较于年岁甘蔗般地被一截一截地剁去,人生的后半场,并非唯有减法,而无加法。当然,加法主要集中于俗眼与俗心无法企及的精神领域,比如经验的厚积,威望的隆升,胸怀的开阔,道德的彰显等。

    并非所有的加法,都具有正面的价位;也并非所有的减法,都具有消极的意义。加法题与减法题是否可做,取决于加减法的内涵。

    (摘自《辽沈晚报》2017年12月12日)

2018-02-05 1 1 甘肃日报 c45178.html 1 加法与减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