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2月02日
第11版:文摘

王脩的“傻”

    马军

    三国时期的王脩,是个十足的“傻”人。官渡之战曹操大胜袁绍后,不久,再以优势兵力围攻其长子袁谭。此时,身为袁氏治中从事的王脩正在负责运送军粮,闻讯后,当即率领手下仅有的数十人,不顾一切地前往救援。还未赶到,袁谭已死的噩耗就已传来。王脩放声大哭说:“没有您,我还回到哪里去啊?”遂决定只身到曹营为袁谭收尸。

    曹操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傻”人。他要看看这个忠义之士是谁。只听王脩斩钉截铁地表示:“受人点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曾受过袁氏的厚恩,如今他已不幸罹难,倘若能让我收殓尸体,成全我报答的心愿,我死而无怨。”曹操感叹不已:“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遂答应王脩的请求,继而设法收为己用,让他担任自己的督粮官。

    袁谭死后,原属各地都归顺了曹操,惟独管统据守乐安,誓死不从。曹操破城后,让王脩去严惩管统。而王脩却采取了另一种方式。他亲自解开管统的捆绑,好言安慰一番,然后陪他一起去见曹操,并将他的优秀品质介绍给曹操。曹操听了非常高兴,当即赦免了管统,委以重任。

    袁氏当政时,手下官吏几乎都是富豪,但王脩却一贫如洗,不光没有任何值钱东西,粮食都不到十斛,唯一值得骄傲的是拥有书籍数百卷。曹操不由得感叹说:“君子的名声真不是凭空得来的!”

    王脩不惟自己“傻”,他的子孙也这样“认死理”。

    王脩的孙子王裒,道德学问皆名重当时,因为家里贫穷,就亲自耕种。他的学生偷偷地为他收割麦子,他就把麦子丢掉;旧友馈赠他东西,他一概不予接受。他的一个学生不想到县衙服役,便请求王裒给县令写封书信求情。王裒对他说:“你的学问还没达到不服役的水平,我的德行也很浅薄,不足以庇荫你,写了也没什么意义!”最终,王裒徒步担着干饭,儿子背着盐、豉和草鞋,把学生送到县衙服役。县令以为王裒拜访自己,于是穿好衣服出来迎接他。可王裒深施一礼说:“我的学生来为县里服役,我是来送别的。”

    王裒的母亲去世后,他依例为母亲守孝。与别人不同的是,他在母亲的坟墓旁筑了一间茅草屋,每天早晚,手扶墓前的柏树,痛哭哀号。他的母亲在世时害怕雷声,因此,每逢雷雨交加之时,王裒就绕墓呼曰:“母亲不要惊恐,儿子在这里呢!”雷声不停,他的呼声不止。在给学生讲课时,每当读到《诗经·蓼莪》篇,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二句,王裒就泪如雨下。学生为避免王裒触景伤情,索性不再读《蓼莪》篇。

    王脩不会趋利避害,只认“死理”做事、做人,同时,他也要求自己的后人这样做。曹操在给王脩的信中赞许地说:“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副,过人甚远。孤以心知君,至深至熟,非徒耳目而已也。”于是,曹操先后委派他担任重要官职。而王裒则成为影响甚广的《二十四孝》人物之一,被后世奉为楷模。王脩的“傻”,傻出了忠诚,傻出了信义,傻出了清廉,傻出了孝道,傻出了万古流芳。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9月25日)

2018-02-02 1 1 甘肃日报 c44737.html 1 王脩的“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