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先朝阳 通讯员 何海峰 陈建宗
在环县车道乡,有5位“80”后小伙儿,分别担任5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他们均来自甘肃煤田地质局。从繁华都市到贫困乡村,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改变。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驻”了下来……
干得好不好 群众说了算
2017年9月1日,刚满30岁的杨志强离开甘肃煤田地质局综合普查队,来到环县车道乡苦水掌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三个多月来,他将村里336户人家全部走了个遍。
“只有熟悉每家每户的情况,心里才有底,驻村帮扶工作才能做实。”杨志强是天水人,刚到苦水掌村入户摸底时,村民常说的“安架房”“窖场子”“电水井”等,他听了,都不知道是啥意思。后来,他才明白房顶呈“人”字形,有上下圈梁的是“安架房”;农户院里硬化的集雨收水的场地叫“窖场子”;“电水井”不是通电的水井,而是装有水泵的水窖。
如今,虽然口音与村民还有区别,但大家说的话杨志强大都能听明白。沟通交流多了,贫困群众也不把他当外人了,有啥事也都愿意找他。
“前几天去孙培荣家,他不在,家人说是去5里外的人家帮忙杀猪了。”杨志强说,那天,他干完工作正准备离开时,接到家人电话的孙培荣一听说是杨志强来了,骑着摩托车很快赶回家。孙培荣拉着他,说了很多关于养羊的事,对他充满了信任。
“每当走进农户家,群众看到我,叫一声‘小杨’,热情地把我拉到炕头上,嘘寒问暖,我就特有成就感。”杨志强说,农户把他当亲人,相信他、配合他,他的心里很是欣慰,且深深地体会到“驻村工作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破除“肠梗阻” 畅通发展路
“我是静宁人,来驻村前,心里想着,陈掌村应该和我们那儿的农村差不多。来了后,才发现情况与想象中可不一样。”环县车道乡陈掌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王高尚告诉记者。
陈掌村距离乡政府35公里,一天只有一趟班车发往县城,全村有蔡坡、苏大岔、陈掌3个村民小组,最远的蔡坡组距离村部7公里多,这让王高尚对“村子”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
陈掌村山大沟深,地广人稀,在近乎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37户975口人,“走路”是村民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我刚来时,通组的沙砾路路况很差,坑洼不平,路中间凸起长草,车辙压出的两道沟壕便是路,就像‘肠梗阻’。”王高尚说,当时,村干部骑摩托车带着他入户,发动机轰鸣着爬山下坡,他一路提心吊胆。村干部告诉他,冬季如果不下雪,出行还算方便;夏秋季节,村民骑车出行,即便是晴天,随车都要带着雨鞋,因为路上要过几道河。
在入户了解到道路问题是制约村民脱贫的首要瓶颈后,王高尚下决心帮村里解决“出行难”。他向上级汇报了陈掌村的情况,甘肃煤田地质局积极与陈掌村衔接,投入7万多元对全村主要干道进行了拓宽维修。一个多月后,“肠梗阻”铲除了,道路畅通了。
重在“扶智” 贵在“扶志”
王长政虽是庆阳人,但从小生活在董志塬上的他,在去环县车道乡魏洼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之前,对环县的山大沟深也仅仅是停留在概念上,并没有什么深刻的体会。
“来魏洼驻村之前,听说那里山大沟深,条件艰苦,我当时还有些不以为然。”王长政说,来到魏洼村他才发现,这里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户种植结构单一,土地收益低,没有稳定收入,脱贫难度很大。
找准原因,才能对症帮扶。在翻阅资料后,王长政注意到了一点——魏洼村在1996年获得“全省农村先进党支部”“全市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2001年被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可2017年却被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
“没了志气,再怎么帮扶,也扶不起。对魏洼村的帮扶,要重在于‘扶智’,贵在于‘扶志’。”3个多月来,王长政从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入手,协助村班子制定并落实了“三会一课”制度,完善党员干部管理机制,做好年轻后备党员的培养工作。同时,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公开村务党务财务,强化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把党员的活力激发了出来。
在王长政的积极争取下,甘肃煤田地质局向村上当年考入大中专院校的16个学生,每人发放了1000元资助金。此外,他还联系了农牧业方面的专家,来村里开展培训,现场为村民解疑释惑,为农户脱贫致富提供技术支持。
基础改善了 产业要跟上
“2017年8月31日,我坐了一天的汽车,从白银来到万安村已经晚上8点多了,极度困乏,村里给我安排了一间房子,我铺好被褥就休息了。”环县车道乡万安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张强说,他到万安村的第二天,村支书就骑摩托车带他去入户,村里人居住分散,站在这家院畔能看到对面山头的人家,但骑车前往,差不多得花半个多钟头才能到,一天跑到黑,才走访了10户人家。
经过几天摸底后,张强对村里的情况有了初步认识。于是,他就和村干部坐在一起协商制定了帮扶计划:先搞好基础建设,再培育致富产业。
“我们制定的这个帮扶计划得到了单位的重视。”张强说,甘肃煤田地质局出资维修和扩建了村里40公里的通组道路,还修建了一座过水桥,方便了农户出行。
“万安村农户种植结构单一,农业是典型的‘靠天吃饭’。2016年干旱,农作物大面积绝收,但农户何旭利家种植的20亩柴胡却挺了过来。我通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类中药材前景很好。我们村干部就商量着,将种植中药材确定为村里的富民产业,2018年开始在村里试点推广。”张强说,目前他正利用冬闲时间,组织农户到邻近的小南沟、虎洞两乡考察学习中药材种植,还打算请省市相关专家来村里开展技术培训,为今年推广中药材种植做准备,让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
不怕苦和累 尽心办实事
“我们吊渠村和车道乡其他贫困村一样,山大沟深,基础设施欠账大,农民广种薄收,2016年干旱,地里庄稼普遍歉收。”吊渠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任涛说,从兰州来到吊渠村帮扶,让他对这个村和这里的乡亲有了新的认识,也感到了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驻村帮扶,任涛决定先从改善基础设施开始。
杨沟沟组野鹰掌至刘山庄梁村组8.3公里道路水毁严重,且路面太窄,农用车无法正常通行。任涛向所在单位汇报,争取到了8万元资金,雇了几台机械,垫平并拓宽了路,还在沟底压了涵洞,解决了这两个组群众的出行难题。吊渠村人均耕地面积15亩,人均梯田却只有1亩多,其余大多为坡耕地,任涛积极向单位汇报争取项目,目前,甘肃煤田地质局已将土地整理项目上报国土部门审批,待项目实施后,人均梯田面积将达到5亩。村里没有手机信号基站,群众通信难,任涛也争取来了项目,今年开春就要建信号塔,结束群众“通话难”。
驻村三个多月,一天到晚忙着村里的大小事务,任涛只回过两次家。他说,驻村帮扶虽说吃苦受累,但看到村子一天天变样,乡亲们越来越认可驻村帮扶工作,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