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1月31日
第12版:艺术·影视音乐

【掠影】推动西部电影繁荣发展

    本报记者 王莉

    深情回望历史,共襄发展盛举。首届中国西部电影论坛日前在重庆市长寿区举办。

    此次论坛由甘肃、重庆、四川、陕西、青海、贵州、云南、宁夏、新疆等西部9个省区市电影家协会共同发起,重庆市文联主办,重庆市电影家协会、长寿区文联、长寿生态旅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办。活动包括主题论坛,重庆本土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将离草》、微电影《棒棒来了》观影研讨,实地采风等。来自北京及西部多个地区的影视专家学者和电影从业者40余人出席。

    重新认识西部电影

    陕西西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堯晖对西部电影的创作起源和发展历程做了纵深梳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安电影制片厂以吴天明、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创作了多部经典之作,形成集群式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在理论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西部电影应运而生。之后,受全球化和商业化浪潮的冲击,西部电影创作一度陷入衰落和委顿。重新认识西部电影,就是要对西部电影观念形态达成心理认同。

    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张珺认为,西部电影对传统的继承,要结合当下时代特征,有所突破和创新。要协调好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注意避免“叫好不叫座”或“叫座不叫好”的局面。对西部电影定位应该更加准确,才能明确将来的发展。

    贵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刘燕通过对中国西部电影与美国西部片在人文价值、叙事结构、空间造型方面的比较,提出要超越简单的类型模式套路,重新定位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路径。

    青海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程强联系西部电影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与初衷,探寻民族语电影进入西部电影序列的意义,认为西部地区向影视人迸发出耀眼的人文光彩,激励人们在传统文化序列中找寻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

    共话西部电影创作

    四川传媒学院教师于宁说,中国西部在魔幻片创作上拥有丰富的资源,也曾缔造过许多闻名遐迩的作品,只要坚持“风土为表,人情为里;生活为骨,想象为翼;文化为血,精神为脉”的创作辑要,同时辅以正确的创作导向、优秀的创作人员、成熟的制作体系,西部魔幻电影可以栽种出更多色彩斑斓的花朵。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影视艺术系教授峻冰详述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电影评论概况,将电影评论分为介绍性评论和研究性评论,将各级电影评论学会的组成人员分为学院派和职业影评人,指出电影评论既有艺术评论的共性,更具有由鉴赏对象、使用媒介及观赏条件、过程、方式的独特性而致的个性。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必须基于富于敏锐的观察力、透析力的电影鉴赏之上,即要充分把握观影过程中主体对文本的感想、体验、欣赏、鉴别的精神过程和借助既有理论知识的理解过程。这就要求电影评论者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乃至电影理论、文化理论的专业知识,同时秉持一种高尚的生命品格。他认为,要重视电影评论和电影教育工作,以评论促进创作,为电影创作创造良好的语境。

    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讲师张含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分析了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及研究的现状,提出要以民族文化视角审视,寻找民族文化故事,用影像构建电影的民族性,才可能坚守住民族电影阵地。

    影视专家袁智忠从都市电影文本出发,解读了《疯狂的石头》《好奇害死猫》《火锅英雄》三部电影。他认为,都市建构和都市情感占据了都市电影的核心地位,应关注都市人与都市空间、都市人与都市伦理的辩证关系,从空间形态、社会形态以及伦理形态挖掘城市文化和人性的多元演变,注重城市文化与伦理反思的结合。

    电影编剧刘先畅提出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风格,通过在题材、活动、质量、平台等方面有意识的引导和培育,努力凸显西部电影的类型特征和符号品格。

    四川音乐学院国际演艺学院教师张增以宁夏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的发展为例,提出影视城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合理评价资源特色,找准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以特取胜;影视主题公园化和以影视基地为核心、集上下游产业纵深发展于一体的影视产业集群是影视城的未来发展之路。

    青海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张海涛认为,西部电影的崛起要从“人才的崛起、理论的高度、导演的实践”三个方向去努力,尤其要重视电影人才的培养和扶持,注重人才结构建设,鼓励电影梦的开创与探索,实现西部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此外,贵州铜仁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向笔群解析了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在地方题材与时代的结合、将有限成本做成较大的产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包装与宣传本土产品方面,对西部本土化电影制作的镜鉴。与会专家学者还对广春兰导演的新疆本土“歌舞片”、吴天明导演遗作《百鸟朝凤》、电影《宗喀巴大师》等进行了解读研析。

2018-01-31 1 1 甘肃日报 c44168.html 1 【掠影】推动西部电影繁荣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