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振峰 薛砚
1月8日,走进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肉牛养殖场,100多头“平凉红牛”在暖棚里悠闲地吃着饲草。它们一个个身形健硕,红棕色的皮毛闪着光泽,几只小牛犊伸着脖子在母牛身边吃奶。可别小看这些红牛,它们正“肩负”着带领吊沟村贫困群众拔穷根、摘穷帽的重任。
水洛镇吊沟村是庄浪县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413户中有112户尚未脱贫,贫困发生率近四分之一。去年,吊沟村被庄浪县确定为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水洛镇和吊沟村的干部们认为,加入到农村“三变”改革浪潮中,产业是发展的支撑,而特色产业则是“三变”改革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吊沟村村民都有养牛的传统,前些年,靠着养牛,一些农民挣了钱,成了养殖大户。但对一部分贫困户来说,情况则不尽人意。
“以前,不少贫困户家里养一头牛,主要为了种田。但现在耕地都用农机,牛派不上用场了,他们就以五六千元的便宜价格将牛卖了,没挣到啥钱。”水洛镇党委书记樊对对告诉记者。
立足于贫困户养牛的实际,水洛镇将肉牛养殖作为“三变”改革的主导产业之一,由庄浪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资建设了占地46亩的肉牛养殖场。每个贫困户获得一头政府分发的“扶贫牛”,与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后,这头牛由合作社寄养替繁,每户每头牛可获得保底利润1000元。 (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