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1月04日
第08版:甘肃 三农聚焦

乡村发现

山毛桃串出来的“三变”探索

    本报通讯员 王 毅

    冬日的静宁县界石铺镇崔岔村,偏于南山一隅,显得十分安闲静谧。位于村东头的村小学尽管撤并后没有了学生,但校园内依旧生机勃勃。在一间10平方米的教室里,炉火让整个教室充满了暖意,十余位当地群众正在用山毛桃核编织坐垫、凉枕等手工艺编织品,忙得不亦乐乎。

    崔岔村虽然是个小村,但群众求富思变。2017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从一颗山毛桃核入手,树立新发展理念,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带头人作用,开展了农村“三变”改革工作的新探索。

    据了解,镇政府将闲置的村小学、村部空闲办公用房、山毛桃核打孔机等闲置资源作为村集体资产进行入股,村委会将投入到村级经济发展的各级财政资金通过合同或协议方式,量化转变为村集体自有资金,投资入股到由村委会创办的静宁众创种植编织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了55名社员,采取林地、山毛桃原料、劳务所得、编织技术或闲散资金入股的方式,让农民变股民,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在崔岔村落地生根。

    几年前,崔岔村村民在退耕还林中将山地全部种植了山毛桃树,如今都已开花结果,当地群众利用闲暇之余采集桃核并销售。界石铺镇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当地合作社从群众手中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桃核,并以山毛桃核为原料,采取农户集中或分散编织、合作社统一回购销售的加工方式,让群众通过原料采摘交售、编织产品交售、合作社劳务用工、收益分红等渠道实现增收。

    崔岔村党支部书记、众创旅游种植编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文学跟笔者算了笔账:以山毛桃核编织的坐垫为例,合作社每年可生产销售山毛桃核编织坐垫1万个,每个坐垫可实现利润10元,扣除设备折旧和人工工资等费用,每个坐垫纯利润8元左右可用于分红,合作社年纯收入将达到8万元。按村集体与入股农户7∶3持股比例算,社员户均可得到400多元。除了分红外,55户社员还从山毛桃核加工中实现户均劳务收入9000余元。二者相加,每户社员每年可以得到近1万元的收入。

    崔岔村村民、合作社社员冯爱琴高兴地告诉笔者:“我没有出过远门,一辈子只知道在家种地、做饭、供娃娃读书,做梦都没想到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挣钱,这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

2018-01-04 乡村发现 1 1 甘肃日报 c40215.html 1 山毛桃串出来的“三变”探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