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1月04日
第02版:甘肃 综合新闻

来自基层的报道

山丹:一碗饭的乡村记忆

    本报记者 齐兴福

    2017年12月22日,冬至。早饭后,迎着凛冽的寒风,山丹县十里八乡的人们纷纷赶往清泉镇祁店村,参加祁店冬至民俗文化节。

    祁店村文化广场北侧,表演舞台装饰一新,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舞台对面,100多米长的灶台上搭着二十几口大锅,炉火熊熊,热气腾腾;灶台的一侧,几十位厨师正忙碌着准备食材。

    “‘祷老爷’表演和吃‘牛娃子饭’是我们冬至活动的两大主题。”正在现场忙碌的祁店村党总支书记刘积旺说,这两项活动是山丹县独有的冬至传统民俗,前者通过舞蹈、说唱,祈祷风调雨顺;后者通过万人同吃大锅饭,祈福五谷丰登。

    11时许,偌大的文化广场被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人们挤得满满当当。锣鼓声中,“祷老爷”表演之后,当地群众自编自演的乡土节目接连登台,宣传党的好政策,喜说家乡新变化。

    这边载歌载舞,那边“牛娃子饭”已开始下锅,饭菜的香味,在寒风中弥散,诱惑着每个人的味蕾。每一口锅前,都有一个“回”形的取饭口,人们拿着领到的一次性饭盒,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山丹历史悠久,1400多年前,隋炀帝在焉支山下召见27国使臣,举办“万国博览会”,这里由此成为世界博览会最早的发源地。相传,因当时面少肉少,为了犒劳三军将士,将肉块切成小丁,做成碎肉汤面,“牛娃子饭”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冬至大如年。对于山丹人来说,没吃‘牛娃子饭’,就等于没过冬至。”清泉镇党委书记赵文成介绍,2015年冬至,祁店村发起“百米灶台千斤面、万人共享‘牛娃子饭’”主题活动,传承民俗文化,寻找乡村记忆。

    下午1时许,第一锅“牛娃子饭”熟了。吃过的人走了,没吃的又赶来了。有的人一碗不过瘾,又排队准备吃第二碗……

    二十多个取饭口,队伍越来越长。下午4时,最后一锅饭打完了,广场上仍聚集着近千名群众,久久不愿散去。

    “我们准备的5万个一次性饭盒全部发出去了,一个没剩。”刘积旺说,第一届活动只有6000人参加,2016年来了3万多人,2017年准备了5万人的食材,基本都吃完了。

    “一碗‘牛娃子饭’,让我找到了遥远的乡村记忆,品尝到了久违的乡愁。2018年,我会带更多的朋友过来。”活动现场,专程从浙江宁波赶来的山丹籍人士李菁菁说,2016年她从网络上看到家乡“万人共享‘牛娃子饭’”的照片,感觉很震撼,所以就带着几位朋友过来了,“天蓝、水清、人好、饭香,真是不虚此行。”

    山丹县委宣传部负责人称,祁店冬至民俗文化节的“一台戏”“一碗饭”,不仅增强了基层号召力、凝聚力,也打响了乡村文化品牌、激活了农村发展活力。据介绍,祁店村已将“祁店”注册为商标,尝试与旅游、农业、美食相结合,成效初显。

2018-01-04 来自基层的报道 1 1 甘肃日报 c40167.html 1 山丹:一碗饭的乡村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