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7年12月25日
第11版:文摘

【快语锐言】人文精神,一种高出自己的高度

    蒋承勇

    很久以前的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这样一篇课文:“三头牛吃草,一只羊吃草,另一只羊却不吃草,他看一朵花……”

    从科学角度看,这样的描写与事实不符,因为羊不会欣赏花;而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这不吃草而看花的羊却点亮了整个画面。儿童有一种物我相通的天性,会通过联想、比拟类推等方式,把自己融进吃草和看花的羊群之中,于是,看花的已不再是羊,而是儿童自己。这样的语文学习,让儿童收获了识字教育,也收获了审美与人文熏陶,这是一种没有“教育”的教育。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在文明的熏染中摆脱儿时的幼稚与蒙昧,但在内心深处始终潜藏着一颗不泯的童心。人之所以为人且为灵长类动物,是因为人具有心性和灵性,人除了赖以生存的物质与自然物的需要以外,还有精神与情感的需要——“诗意地栖居”。那么,人文精神之于生活而言,就显然不仅仅是一种点缀与装饰了。

    人文之“魂”:一棵树长得高出它自己

    德国诗人里尔克有一句诗,“一棵树长得高出它自己”。人文精神就是高出人自己的一种高度和厚度。

    人文精神不仅仅是知识的量之积累,更是智慧的拥有。它作为人之心性与品格的一种无形的“高度”与“厚度”,意味着它不是“器”,而是“道”,不是“体”,而是“魂”。

    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不是一回事,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价值观、世界观,它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人文精神的内涵可以简要概括为几个方面。

    首先,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体现生命价值优先,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或人本主义精神。

    其次,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强调人是目的,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为原则;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上,强调精神重于物质,精神超越物质。

    第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

    人文精神既强调对人的当下关怀,又追求对人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常常体现为一种价值观念,也体现为一种涵养、一种情怀、一种胸襟、一种眼光。总之,人文精神体现为一个人精神与心灵的高度、深度以及宽度。

    人文之“在”: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人文精神如何显现?它可以远在天边,也可以近在眼前——在举手投足之间,在利害得失的权衡之时,在血与火洗礼的考验之际……

    一、人文精神与人生智慧。在科学研究中,人文精神体现为科学家的良知,它决定着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最终如何被运用。比如生物化学可以产生细菌武器,原子能可以用于战争。这些体现了道德良知问题,根本上则是人类的生存智慧问题。人类创造的东西,最终有可能控制人类,这是科学技术的异化。如果科学研究的“求真”离开了“趋善”的旨归,那就可能会走向制恶。所以科学追求需要有价值判断与人文引领,如果把自然科学比作一列快速行驶的列车,人文精神就是这一列车的司机。

    就个体的人而言,人文精神类似于情商。一个人成功与否,很多情况下不是取决于智力,而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取决于情商,这时候,人文精神成了人的最高智慧。

    二、人文精神与人伦道德。人们通常所说的品德、修养、情操、境界,都属于宽泛的人文精神的表现。比如仁慈与博爱、自我牺牲精神等。二战时期,华沙救济局的一名女职员假扮护士,冒着生命危险反复出入纳粹集中营,或拉出一车垃圾,或推出一口棺材……把一息尚存的孩子偷偷往外送。就这样,18个月共救出2500多个孩子!后来终于被发现投入监狱,并遭殴打致残,但她依然不说出一个孩子的下落。后来,当人们偶然知道这个人叫琳娜时,她已90岁,因为她对此事一直守口如瓶。人性在那非常的历史环境里闪闪发光,其间体现的是一种仁慈博爱的高尚境界。

    三、人文精神与行为调控。人文精神也体现在人的具体行为当中。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是有前提的,只有在大家遵守规则,尊重别人自由权利的时候,每个人才有自由。相反,放纵的自由将导致人间的“地狱”。因而,人间的“天堂”有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有赖于人人对“规则”的自觉,这同样是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体现,是文明社会的标志。

    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营造上,依然体现了人文精神。我们讲环境保护,其实更深层的是生态伦理和动物伦理。美国小说《寂静的春天》有一句话:如果人类继续无休止地破坏环境,那么人类只有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我们享有这么多的资源,却也生活在膨胀不止的欲望之中。欲望是潜在的、可怕的,必须限制,我们要合理运用自然所赐予我们的资源。这里,人文精神体现为人在自然面前的敬畏与自制。

    人文之“途”:本科教育是素质教育

    一个人的人文精神与素养是可以学习、培育和养成的。对于大学和生活于其间的学生而言,本科教育在根本上是素质教育。

    迫于就业压力,学校和学生忙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轻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专业崇拜”背后的急功近利、实用主义值得深思。不可否认,就业很重要,但“就业”“找工作”不是上大学的全部,从长远发展看,一个综合素质优良的人往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创造力,其人生追求目标也会更高更远大,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也会更大。

    在我国,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是公认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却是“隐性”的或非公认的。不过理论上有一共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如列车之两轨,让人类驶向文明的彼岸;同理,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似大鹏之两翼,助人才展翅高飞。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文素质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哈佛第一任女校长福斯特在毕业典礼中说:“人文教育要求你生活得明白,她使你探索和定义你所做的每件事情背后的价值,它使你成为一个经常分析和反省自己的人。而这样的人有足够的能力去掌控自己的人生或未来。”

    云霞空蒙里,山色有无中。人文精神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也可以说,它无处不在。人文精神貌似“无用”,实际上“无用”之用有“大用”;这种“软实力”,貌似柔软,实则是持久意义上的硬实力。

    (摘自《新华日报》2017年10月13日)

2017-12-25 1 1 甘肃日报 c31462.html 1 【快语锐言】人文精神,一种高出自己的高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