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7年12月22日
第16版:甘肃 摄影报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陇原古迹影像志】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碑。

    天梯山石窟周围湖光山色,风景旖旎。

    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天梯山石窟愈显金碧辉煌。

    彩绘供养菩萨像壁画(北凉)

    彩绘菩萨像壁画(北凉)

    彩绘一佛两菩萨(唐代)

    彩塑菩萨像(唐代)

    彩塑供养菩萨像(唐代)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

    武威天梯山石窟亦称凉州石窟,俗称大佛寺,又名广善寺,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被喻为“石窟鼻祖”,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石窟位于武威市城南约50公里的祁连山支脉上,地处中路乡灯山村。这里积水成潭,山势陡峭,形若悬梯,故称天梯山。2001年6月25日,天梯山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据明正统十三年《重修凉州广善寺碑》记载,天梯山石窟始建于北凉,经北魏、唐续建,西夏、元、明、清重修。1927年武威大地震,部分洞窟坍塌,1959年调查时存有洞窟19个。第1、4、18号窟为北凉开凿,中心柱式,平面近方形。中心柱分四层,下层为方形基座,第二层以上四面开窟造像。窟内存有北凉、北魏、唐、西夏、明等时期壁画,人物面部采用凹凸法晕染,衣纹着色以平涂为主,内容主要有胁侍菩萨、供养菩萨等。第13窟为唐代开凿,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佛像高约26米,两侧壁画为清代所绘,内容有青狮、白象、双鹿、菩提树等。

    1959年因修建黄羊河水库,大部分塑像与壁画搬至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本报记者 张铁梁

2017-12-2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1 甘肃日报 c30913.html 1 【陇原古迹影像志】天梯山石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