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7年12月22日
第10版:百花

戈壁的声音


    杨喜鹏

    久居戈壁多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戈壁的声音。

    戈壁的声音,不单纯是荒凉的沉寂。面对戈壁,沙丘连绵无际,漠风掠啸,沙棘疾摇,鸟鸣幽幽。细听中,所有的声音都尖厉而短暂,平地而起,夹着风沙,传过来,有的还没听清楚,瞬间就消失了。

    戈壁的声音,和地理环境相关。紧邻沙海,常年干旱中落得一块绿洲。四季中,冬长夏短,风沙频顾,降水稀少,温差巨大,并不适合动植物生长和栖息。然而,特殊的气候也为当地的人们提供了惯看“大漠沙如雪”的豪迈。

    戈壁的声音,使之真正成为戈壁。

    在多年前一次敦煌旅行中,我得知有“阳关三叠”这一曲调,十分好奇。经讲解才得知,词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写的一首歌曲,唱词中有青柳、霜雨、城郭、离人、幽夜、感伤和思念……

    大漠孤城上响起的幽幽羌笛声。笛声响过盈盈冷月,响过万仞群山,响过千秋百代,心情是黯然的吧,柳色应该还没绿,将军白发征夫泪。

    旷野上牧羊人清脆的鞭哨声。赶一阵子羊群,“啪啪啪”,羊鞭一长两短。只听近旁的老农说:“看你的羊一个个膘肥体壮,今年准能卖个好价!”牧羊人没应答,接着又是两记响鞭,聆听中,动感十足,响彻田野。

    秋天沙枣红了,在林间洒落下一片,分外惹眼。有小孩子放学经过看见,呼朋引伴引来一阵哄抢,待吃饱装满后,“咯咯”笑着离去,声音悦耳得像洒落在田野上的音符。

    这些声音,每一个都随处可见,但又各具特色。

    声音,是一种天籁,是承载想象的翅膀。挥动着这翅膀,穿越时间,与自然和历史同在。而戈壁的声音独具特色,它们深邃宏远,耐人寻味,不但涵盖了古诗词、古建筑、古人文,还容纳了一些现代元素。

    然而,也有一些戈壁的声音,由于各种原因已失传,甚至绝迹。它们默默地产生,默默地消亡,正如产生它们的历史和人群,正如与它们相伴相随,并终将消亡的一些环境。

    例如琵琶,如今踪迹难觅,如果不是有一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唐诗,在众多边塞诗中独树一帜,历经朝代更替流传下来,这种极具地域文化的乐器也将销声匿迹。

    例如羌笛声,只有遇到当地举行重大活动,方可一览“真容”……

    细细想来,也无需伤感吧。也许,这些曾经发生过的声音,都已经归还给了大自然,亘古无声地滋养着戈壁的静谧。

2017-12-22 1 1 甘肃日报 c30900.html 1 戈壁的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