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7年12月22日
第09版:甘肃 社会视点

【记者关注】祁连守林人

——一位基层护林员37年守护祁连山的故事

    壮丽的祁连山。

    收听收音机是张金忠了解外界信息的一个渠道。

    每天骑着摩托车巡山是张金忠的功课。

    ——在没有电、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你可以待多久?

    ——37年。

    这是武威市天祝县哈溪林场护林员张金忠给出的答案。

    37年来,张金忠就像祁连山的孩子一样,在雪山下默默地悉心呵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本报记者 伏润之 文/图

    电很珍贵

    从天祝县哈溪镇出发,翻过九曲八拐的牛路坡,海拔4400米的磨脐雪山近在咫尺。此时,哈溪林场工作人员提醒道:“重要的事情最好在这里安顿好,再往前就是祁连山保护区,手机就没信号了。”

    沿着直沟河远远望去,雪山之下,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一座小院门口。这里,就是双龙护林站,也是护林员张金忠的“家”。

    “1981年,张金忠来到祁连山护林,一干就是37年。他在站上待的时间远远超过家里。”哈溪林场场长任发生说。

    整个护林站只有三间卧室和两个储物棚。厨房里,放置着一台小型太阳能光伏发电机;张金忠的床头,放着半截未燃尽的蜡烛和一个便携式收音机。

    护林站护林员胡平告诉记者,2013年配备发电机以前,这里和外面的世界是彻底隔绝的——没有信号、没有电。每天太阳出来就骑着摩托车去巡山,赶在太阳落山前回来。那时候,收音机是接收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

    “蓄电池电量太低,为了省电白天从不开灯,并且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和两集电视连续剧后就要关电视。遇到阴天蓄电量更少,看电视时遇到广告就得关机,掐着表等广告结束后再开。”胡平解释说。

    “没电不算什么,紧要关头联系不畅通才是最头疼的问题。”张金忠的妻子张玉桂抱怨说,有一次,他们的小孙子拉肚子,联系不上丈夫,等把话带到的时候,孩子已经住院了。

    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护林37年,常人无法想象。而就是这样,张金忠没有丝毫抱怨,37年所守护的5万亩林木没有发生一起火灾或事故。

    树更珍贵

    “张金忠话少。”任发生说,基层护林员常年与世隔绝,有时一个冬季一个人都见不到,久而久之,就变得寡言少语了。

    记者决定坐着张金忠的摩托车沿着巡山的路走一趟。一进山,张金忠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抓泥儿、妖魔沟、黄花滩……外人眼里几乎一模一样的沟壑,张金忠都能亲切地叫出名字。

    驾驶着摩托车,张金忠和记者拉起了家常。“刚进山时我还年轻,没电的日子,寂寞得不知道该怎么办。你们永远无法体会一个人守着一座大山的感觉,夜里只能听到狗叫和风吹树叶的声音,白天巡山也没有摩托车,要背着干粮步行,巡一次山需要四五天。”

    走到天桥沟时,摩托车停了下来。张金忠摘下头盔,看着沟里密密麻麻的沙棘林说:“相比较而言,在这里树比电更珍贵。”

    由于天桥沟内可以淘金,这条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惹眼。

    “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沿河所有植被被破坏,后来淘金被禁止了,又来了采矿的。直到2010年前后,所有采矿点被禁止开采,生态才开始逐步恢复。”

    眼前的沙棘林据介绍有6000多亩,是哈溪林场和护林站用了几年时间一点点栽起来的。

    张金忠又带着记者爬上山坡,介绍说,这个树种是祁连圆柏。据说,现代工具只需要11秒就能将一棵成年圆柏拦腰斩断,但它从树苗到成林则需要50年甚至更久。这就是破坏与修复之间的算术题。

    谈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张金忠展开了眉头。“党的十九大开幕那天,我们白天在站上破天荒地看了一次电视,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对我们护林员来说,这是莫大的鼓舞。”

    再有两三年,张金忠就要退休了。令他欣慰的是,人们对于森林、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一个突出的感受是,10年前,因为有人会偷偷砍伐,护林员需要睁大双眼看护每一棵树,而现在,这样的现象几乎不再发生。

    张金忠说,他们这一代人已经成为历史,使命也即将结束,但他深信,新的时代里,他守护的这些树、这些水,将会迎来全新的命运。

2017-12-22 ——一位基层护林员37年守护祁连山的故事 1 1 甘肃日报 c30890.html 1 【记者关注】祁连守林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