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7年12月20日
第11版:读书

时评的语言担当

    王小敏

    品读李德山的时事评论,跟随他的思路前行,常有时空穿越般的精彩。他的说理是一种潜行式的推进,语言绝不似匕首投枪般犀利逼人,却能在心平气和的低声细语中打动读者。

    在我看来,书中那些看似温和无声的文字恰恰是最有力量的,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借“以国学经典为标志的正统文化”用心演化出的一股股言语清流,极好地体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与担当意识。正如李德山所言:“古为今用,国学经典中的思想智慧历久弥新,仍然是当今文化、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因为她“涵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留住民族文化的根脉”,也是让我们在“滚滚经济大潮的汹涌波涛”中不至于迷失的一剂“清醒药”。

    李德山的时评语言,用清新而简约的语言讲述道理,透过他入情入理的语句,让人不时感受到文明与善意对社会乃至每个普通公民的必要性。《文字无声》就内容的整体布局来看,从传播正能量的“清谈政道”谈起,再到评说老百姓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平凡事物,直至最后涉及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议题,脉络非常清晰。作者以一个学养深厚独具慧眼的思考者的笔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构思可谓精妙。

    英国诗人雪莱说:“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作为心存公正道义与深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必须沉稳大气,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敏锐的政治眼光,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更要有准确判断能力和必要的言语担当,做到抓实质,陈事实,晓利害,阐道理,动真情,必须首先得有自己独到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对所观察到的事物加以真实的叙述。而所有这些无疑都需要以社会良知和超凡智慧作为基础。

    正如作者在《党报的维度》中所说,“亲民”才是报纸努力建立的与读者沟通的途径。正是秉承“在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密切联系的桥梁”进而传递百姓心声的原则,让文字充分发挥“关心民众的生活,表达群众的情感与诉求”等职责功能,李德山的笔墨便自觉不自觉地具有可贵的责任意识和凛然的言语风骨。

    通过时评,李德山阐述了社会宇宙与自我的关系,古代与现代的关系,国内与国际的联系,好像多棱镜一般,用语言投射出这个时代和小我在时代中的“此在和彼在”。的确,每个人来到“世界”,个人的活动范围逐渐变大,而世界却在一点点变小,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的有机成分,担当起社会的职责和荣辱。

    李德山的时评语言,多朴实憨厚、无华淡泊,看似漫不经心,却轻灵巧妙,内设玄机,体现了大巧若拙的论述境界。在他洋洋洒洒数十篇时评中,我们几乎看不到神启式、箴言式的语句,却常常让人产生掩卷深思的效果。言语的容量和弹性被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李德山的日常语言哲学,是基于几十年来的“言语经验”,将高屋建瓴的崇高精神与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其文字安身立命的制高点,将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历史经验作为评说当今社会现象与时事热点的参照物,将政府关心与百姓关注的大事小情协调统一,条分缕析,用比较经济的语言形式传递了尽可能大的正能量与信息量,让他的每一次的论点评说,都能似细雨“润物无声”且深入人心。

    的确,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思想和语言才有可能更本真,更灵敏,也更对未来事实的发展有着可信赖的前瞻性,也更有可能写出我们每个个体内心的欢乐、悲伤、自在或恐惧。无疑,《文字无声》以其字里行间对古人的镜鉴和沉静之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媒体人可贵的职业敏感度和纯正的语言担当。

    (《文字无声》,李德山著,文汇出版社出版)

2017-12-20 1 1 甘肃日报 c30202.html 1 时评的语言担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