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7年11月29日
第01版:要闻

民生小事大情怀

——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推进“厕所革命”

    新华社记者 邹伟 胡浩 荣启涵

    这是一项民生难点,也是体现文明进步的尺度。它与人人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时时牵挂心间。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调研过程中,经常会问起农村厕所改造问题,详细询问村民使用的是水厕还是旱厕,在视察村容村貌时也会详细了解相关情况,强调“小厕所、大民生”。

    民生小事,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情怀。

    曾经,谈及中国的厕所,很多人的感受不佳。在街道、景区等公共场所,厕所脏、乱、差、偏、少,如厕难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一些农村地区,“两块砖,一个坑,蛆蝇孳生臭烘烘”。厕所的状况,关乎百姓生活,折射文明风尚,关系国家形象。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镇江考察调研时就指出,厕改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

    温暖人心的话语,源自习近平一以贯之对人民真切质朴的情感和对待工作真抓实干的品格。

    40多年前,陕西省延川县冯家坪乡赵家河村建起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翻修它的人,正是当时在赵家河村蹲点的知青习近平。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村民赵胜利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当时陕北农村,生活很艰苦,对于上厕所就更不讲究。挖个坑,周围随便用木头、秸秆、土坯一挡,上面盖个草棚子,就当厕所了。

    “近平来了不久,就动手修了一个男女分开的公共厕所。他把旧的厕所拆掉,重新用砖和石头砌,扩大了面积,又加高了围墙,一间男厕,一间女厕,都是分开的,宽敞多了,而且隐秘性比较好。大家一看,这样确实很方便,就纷纷效仿。”赵胜利说。

    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对于厕所问题,习近平不仅身体力行地推动解决,更在日后从政的道路上,将这一带着温度的民生关怀列入施政举措。

    1982年,习近平来到河北正定工作。“当年,正定比较贫穷落后。比如,农村‘连茅圈’大量存在。”习近平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连茅圈’就是厕所和猪圈连在一起,很不卫生。”

    有问题,就要抓。中共正定县委《一九八四年工作大纲》展现了这样的决心:“积极改造连茅圈,努力使古城展新貌。”

    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一直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厕所问题,推动解决当地群众的如厕困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长期存在的厕所问题,习近平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在深刻思考中寻找着解题之钥。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面对中国快速发展中日益提高的厕所需求和巨大的历史欠账,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补齐厕所问题这一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文明的短板,需要从思想认识、文化观念、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像反对‘四风’一样,下决心整治旅游不文明的各种顽疾陋习。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一件接着一件抓,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3个多月后,在吉林延边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将“厕所革命”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

    当得知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的旱厕,习近平强调,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多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转2版)

2017-11-29 ——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推进“厕所革命” 1 1 甘肃日报 c25940.html 1 民生小事大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