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7年11月22日
第01版:要闻

巧手匠心,为国之瑰宝延续生命

——记敦煌研究院石窟壁画修复专家李云鹤(上)


    记者手记 

    从23岁的翩翩青年,到84岁的耄耋老者,李云鹤在60余年的时间里,只干了一件事——修复“伤病缠身”的壁画和塑像。

    除尘、灌胶、滚压、回贴……60余年,2万多天,伴着重复、简单甚至些许枯燥的日子,风华青年华发渐生,岁月之痕爬满额头,可4000多平方米岌岌可危的精美壁画,经李云鹤之手重焕勃勃生机。

    匠者,心也。

    因为心在,他从一窍不通,到不断尝试、摸索、创新,再到技艺炉火纯青,再至开了多次壁画修复先河,最终成为石窟类壁画修复界的“一代宗师”。

    因为心在,他舍了名利,没有华丽转身为艺术家,而是守着千年的洞窟,用一生成为一名“传世匠人”。

    李云鹤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为国之瑰宝延续生命,也用另一种形式延续了自己的青春。

    有人说,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而李云鹤生命的宽度和长度,都在一笔一画、或许还有些枯燥的日子里,不断拓宽,无限拉长。

    本报记者 施秀萍

    题记:遇见你,便是最好的时光。

    李云鹤是幸运的。61年前,这位山东小伙“意外”来到敦煌;然后,在这里,用一生,饱蘸浓墨,一笔一画地书写了四个大字:工匠精神。

    他说:“60多年,我不在石窟内修壁画,就在去石窟的路上,与美丽的‘她’结下‘一世情缘’。”

    初到敦煌

    1956年,对23岁的山东小伙李云鹤来讲,本来再寻常不过。可是,因为“到西北去”的时代浪潮,他的人生画出了不一样的曲线。

    “因为舅舅霍熙亮在敦煌,就和外祖父一起来了。”8月30日下午,从敦煌驱车近3个小时,在距敦煌200多公里,距瓜州县城也有70多公里的榆林窟,记者见到了李云鹤。

    尽管84岁了,眼前的李云鹤依然高大、魁梧,且思维敏捷、活跃,很是健谈,这位山东汉子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我连高中都没毕业呢。”

    和舅舅、外祖父在莫高窟待了几天。一天,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对李云鹤说:“就留到敦煌吧。”还让李云鹤动员同学来。

    李云鹤想,“留下来就留下来吧”,可动员了好多同学,并没有一个人来。后来,敦煌文物研究所又招了刘寿和刘宗文两个年轻人,加上他,共三个人。

    “当时,敦煌文物研究所有个传统。”李云鹤说,招的时候不管以前是干什么的,招进来后也不管以前是干什么的,都要经过三个月的“劳动试验期”,做些打扫卫生、生火炉、烧开水、敲上下班的钟声等杂事。

    刘宗文挑了敲钟、烧开水等差事;刘寿自告奋勇打扫卫生,剩下清理洞窟积沙的活儿就轮到李云鹤的头上了。

    说来也怪,天生胆小的李云鹤原来在家时,天黑就不敢出门,可进入黑乎乎的洞窟里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或许有缘吧。”李云鹤笑着说,“我一个洞窟一个洞窟把积沙扫出来堆积到窟崖下面,再由牛车拉出去。”有时候,干得汗流浃背,所里的老员工看见了,总是心疼地喊:“小李,你休息会儿。”

    年轻的李云鹤,不觉得累。

    转眼,三个月的“劳动试验期”就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召开全体职员大会,研究三个小伙子的转正事宜。“只转正了我一个”,李云鹤记得很清楚。(转3版)

2017-11-22 ——记敦煌研究院石窟壁画修复专家李云鹤(上) 1 1 甘肃日报 c24381.html 1 巧手匠心,为国之瑰宝延续生命 /enpproperty-->